
屋外北风呼啸,屋内的暖气却让人倍感幸福。然而,对于住在南方小城市的马阿姨来说,每到冬天,这幸福却总伴随着烦恼。
刚一进屋就得赶紧挠挠小腿,晚上脱衣服时皮屑飞舞,好像身上也在“下雪”。走进厨房,她苦笑着和家人说:“你们别笑啊,这皮肤比我家的砂纸还粗糙!”
其实,并不是马阿姨一个人在经历。每每冬季来临,皮肤干燥、瘙痒,成为了无数人的“季节通病”。

你是不是也有类似困扰?或许你涂了不少
润肤霜、开了加湿器,甚至喝水都比夏天多,可还是觉得皮肤又紧又痒。不少人还习惯性地猛搓澡、挠痒痒,结果越抓越厉害,皮肤从“蛇皮”进化成“厚树皮”。
难道冬天皮肤就只能忍受干痒和尴尬吗?医生其实有话要说——做好科学护理这4点,皮肤不仅不再痒,还能恢复紧致、光滑。
到底是哪4点?是不是你一直忽略的日常小习惯?继续读下去,或许就能让你的皮肤和马阿姨一样,重回细腻水润。
冬天皮肤干燥瘙痒,究竟是怎么回事?
每到冬天,不少人会发现:刚洗完澡皮肤就发痒,手脚干裂,甚至睡觉时被搔痒折磨得难以安睡。这种“越抓越痒”的经历,其实背后有着明确的科学解释。
冬天空气湿度骤降,皮肤表层含水量下降到10%以下(正常应在10%左右),角质层缺水导致皮肤密度下降,“锁水”能力变差。年龄越大、皮脂腺分泌越少,问题就越明显。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医生提醒:气温下降、暖气房环境和洗澡频率增加,都会破坏皮肤屏障,让皮肤变得异常敏感。一旦屏障损伤,就容易出现脱屑、皲裂、瘙痒难耐。
许多中老年人还有个“误区”:觉得皮肤痒就是“没洗干净”,反而更爱用沐浴球搓澡、高温烫水洗澡,甚至频繁使用碱性强的肥皂。实际上,这种做法反而加剧皮脂流失,损伤表皮结构,让瘙痒“雪上加霜”。
数据显示,冬季超6成中老年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痒不适。如果反复搔抓,不仅很难止痒,还可能刮出“血痕”,留下色素沉着,甚至继发感染、引发神经性皮炎或湿疹。

坚持这4招,皮肤紧致水润不是梦
医生给出以下4个关键方法,只要坚持,皮肤状态真的可以“逆转”!
温和清洁,杜绝热水烫洗
冬天很多家庭都爱用热水泡澡,仿佛水温越高越能驱走寒冷和瘙痒。但皮肤科医生反复提醒:洗澡水温控制在37°C左右为宜,沐浴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减少皮脂流失,保护皮肤的天然屏障。
洁面和沐浴尽量用氨基酸类温和洁面产品,避免使用碱性强的肥皂或浴液,否则会“洗掉”皮肤最宝贵的保护膜。
科学补水,内外兼修才有效
喝水虽然重要,但更需要做好皮肤表层“锁水”工作。每天饮用1800-2000毫升水,促进全身水润。洗澡后15分钟内涂抹润肤乳/膏,选择有“保湿”“锁水”成分的护肤品,如白凡士林、甘油、神经酰胺等。
这种“水润外敷+补水内调”方式,通过皮肤屏障+体内水平衡的“双重保险”,效果远好于只靠口服补水。

减少搔抓和搓澡,保护皮肤屏障
皮肤科门诊发现,反复搔抓会损伤皮肤、形成抓痕,甚至引发继发感染。建议尽量不直接抓挠,可以轻拍或冷敷缓解瘙痒,必要时局部使用止痒类乳剂。洗澡时避免“用力搓”,以免损坏角质;建议穿柔软棉质衣物,避免化纤衣料与皮肤摩擦。
调整生活细节,减少环境刺激
冬季室内开暖气时,保持环境湿度50%—60%较为理想,使用加湿器、绿植等均有帮助。减少辛辣刺激和酒精摄入,避免皮肤敏感加重。

起风天、外出时,建议适当遮挡,减少皮肤裸露在外。对于已经出现明显干裂、严重瘙痒者,一旦发现皮肤出现红斑、脱屑、湿疹、抓破流血等“告急信号”,请及时前往皮肤科就医,勿用偏方随意处理。
做好这4点,皮肤≥保湿持久、水润有光,许多难缠的“冬痒困扰”都能大幅度缓解。
特别是中老年人和体质偏弱人群,坚持新习惯1个月内,皮肤紧绷、脱屑和搔痒的主观感觉普遍改善。
怎样持久维持皮肤的好状态?
冬季皮肤保养并非“一时之功”,而应贯穿冬春两季。护理重点不止“补水”,更要注重“锁水”和“保护屏障”。
如果你过去总是反复涂霜还是痒,不妨从减少刺激、科学防护开始。有人问,是否一定能让皮肤“重回少女状态”?
医生建议理性看待:每个人基础肤质、年龄、健康状况不同,改善幅度和速度也会各异,但大多数人科学护理后,瘙痒困扰明显缓解,皮肤表层也更平滑。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医生发现:冬天皮肤干燥瘙痒的人,做好这4点,皮肤紧致又光滑》今日头条
《冬季皮肤干痒怎么“解”?不烫洗、少搓澡、勤抹霜》今日头条
《8个小妙招帮你缓解秋冬皮肤干痒》今日头条
《冬天皮肤干燥瘙痒怎么办》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