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中国的稀土管制后劲还是太大了。
继美国后,欧盟也坐不住了,想拉上G7一起对华发难,让中方撤回制裁措施。
问题在于,一群“乌合之众”联合起来就能撼动“巨龙”了吗?
果不其然,它们这边话音刚落,欧盟和G7内部,已经有3个国家向中国“投诚”了。
G72025年合影
欧盟要和G7联合
事情的起源还是中方10月9日出台的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
中方表态:对含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及稀土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明确对军事用途申请原则上不许可,民用合规申请则依法审批。
先得说清楚,中国这次的稀土管制不是临时起意。
过去几个月,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一轮接一轮。先是不断扩大芯片出口禁令,又对上千种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还拉着盟友一起搞所谓“去风险”“脱钩”。
这些动作表面上说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实际上是在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上升势头。
而美国军方的许多关键装备,比如战斗机、导弹制导系统,都离不开中国稀土。
中国自然清楚这一点,因此这次稀土出口管制,可以看作是对美国长期单边制裁的合理回应。
稀土开采
但就是中方突如其来的强硬让美西方国家不乐意了。
10月14日,《政客新闻网》欧洲版报道说,欧盟已经联合七国集团(G7)准备开会商量对策。
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还表示,不排除欧盟会“效仿美国,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在公开场合放话,要避免欧洲“像依赖俄罗斯天然气那样依赖中国的稀土”。
波兰经济发展部部长更是直接放狠话,说在中方撤回管制措施之前,欧洲会“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一时间,欧洲各国纷纷表态,看起来声势浩大,好像要对中国展开一场联合围堵。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
可如果仔细想,就会发现欧盟和G7这种“声势浩大”的联合,其实底气并不充足。
欧盟的内部意见就并不统一。
一方面,欧盟高层担心会像当年依赖俄罗斯天然气那样,再陷入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但另一方面,很多欧洲企业清楚地知道,没有中国的稀土供应,它们的新能源、电动汽车、风电项目都会受到冲击。
所谓“脱钩”,更多是政治口号而不是现实选择。
包括美国,美国的反应也是充满矛盾。
面对中方的稀土管制,特朗普第一时间放出狠话,说要在11月1日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惩罚性关税。
可美国市场立刻给出了反应:美股当日暴跌,市值蒸发数万亿美元,舆论一片恐慌。
没过多久,美国方面就不得不软化口气,美财长贝森特亲自出面说对华100%关税不一定落地,中美之间还需要再谈谈。
这其实暴露了一个事实,美国没有足够的底牌,跟中国“脱钩”。
美国财长贝森特
虽然美国国内也有稀土矿,但开采和分离成本极高,环保标准严格,工厂产能低得可怜,生产出来的稀土纯度还不如中国。
加州的一家矿场甚至要把矿石运到中国加工,才能变成可用的工业原料。
换句话说,美国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短期内几乎不可能。
而且,从更大的角度看,这场围绕稀土的风波,不只是关于矿石出口,更是全球产业规则的一次角力。
长期以来,美国主导着全球高科技产业链的规则制定,而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正逐渐增强。
过去,中国只是资源出口国,而如今,中国在稀土萃取剂、分离工艺、磁性材料等方面拥有自主专利和完整产业体系,已经从“供应商”变成了“制定者”。
这正是欧美真正焦虑的地方。
冯德莱恩
欧美国家的联合施压听起来气势汹汹,但要想真正撼动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几乎没有现实可能。
因为稀土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是简单挖矿那么容易。
从采矿、冶炼、分离到精加工,每一步都需要复杂的化学工艺和设备。
中国在这些领域投入了几十年的研发积累,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条和专利体系。
欧美要想补上这几十年的差距,绝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
已有三国向中方“投诚”
就在欧盟和G7忙着开会表态的时候,新的风向又出现了。
三个国家的高官几乎同时宣布要访华,这让外界颇感意外,因为这三个国家全是欧盟和G7的成员。
法国总统的外交顾问博纳将于10月15日至16日访华;瑞典外交大臣将在16日至17日访华;加拿大外长也计划同期到访。
这三次行程安排得紧凑,时间几乎连在一起,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清晰。
在这场大国博弈中,不是所有国家都愿意跟着美国走。
法国总统马克龙
法国的态度最有代表性。
法国一向强调战略自主,马克龙政府多次表示不能完全依赖美国的安全体系。
现在法国希望借助中国市场来推动能源转型,比如在核能、新能源车、电池领域扩大合作。
法国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对话,既稳住经济,又在欧盟内部增强自己的领导力。
这次访问,正是这种“戴高乐式独立路线”的延续。
瑞典的想法也很务实。
作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瑞典在环境技术、绿色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与中国合作基础深厚。
瑞典外交大臣斯蒂纳加德
瑞典虽然是欧盟成员国,但在对华问题上一直比较理性。
这次派外长访华,很可能是希望在新能源和科技合作上取得突破,同时也向外界表明,瑞典不想被卷入中美阵营对抗之中。
加拿大的情况则更像一次“止损之旅”。
过去几年,加拿大和中国关系经历了波折,贸易往来受到影响,加拿大农产品、能源、矿产出口都受损严重。
而且,美国推行的贸易保护政策也让加拿大吃了不少苦头。
现在加拿大派外长带着农业代表团访华,明显是想恢复对华出口,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对加拿大来说,继续一边倒地靠向美国,只会让本国经济更加被动。
加拿大外长阿南德
这三国几乎同时选择访华,说明一个事实:在全球格局逐渐多极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面对中美竞争,谁都不想做被动的跟随者。
对他们来说,与其卷入对抗,不如寻找合作的空间。
毕竟,稳定的供应链、可靠的市场、合理的资源分配,才是现实利益所在。
从大的格局来看,这场围绕稀土的风波,其实是中美之间长期博弈的又一轮较量。
美国用芯片和技术封锁作为筹码,中国则用稀土和资源规则作为回应。
看似对立,其实都是在为未来的谈判和博弈争取主动权。
不同的是,中国这次出手精准,既不封死合作的大门,又让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底线和实力。
中美博弈
可以预见,未来这种围绕资源、技术和规则的较量还会继续。
但这场风波也提醒世界一个道理:当全球产业高度一体化,没有任何国家能独自掌控所有环节。
中国的稀土管制,不是要封锁世界,而是要让世界学会尊重规则、重视安全。
与其喊口号搞对抗,不如坐下来谈合作。这才是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