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以前村里的老人们大多平静离世,现在癌症却像普通感冒一样常见”。这并不是空穴来风。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增癌症病例约为482万,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100万例相比,增加了近四倍。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于单一原因。
一、人口老龄化,风险积累的必然结果
需要认识到的一个关键事实是,癌症的本质是基因突变累积造成的疾病。年龄是目前已知的最重要致癌因素。
以下是相关数据对比
1981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67.8岁。
2023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78.2岁。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DNA修复能力下降,随着年龄增长,细胞修复DNA损伤的效率会降低,导致突变积累。
免疫系统功能减退,衰老会导致免疫系统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下降,使得癌细胞更容易逃避免疫监视。
致癌因素暴露时间增加,随着寿命延长,人们接触各种致癌因素(包括身体代谢产生的废物以及外界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的时间也会增加。
一些典型癌症的发病率增幅非常明显
前列腺癌,80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几率是60岁男性的8倍以上。
结直肠癌,85岁以上人群患结直肠癌的几率是45-54岁人群的15倍。
肺癌和胃癌,虽然这两种癌症与吸烟、感染等因素相关,但高发年龄仍然在60岁以上。
二、诊断技术进步,一把提升检出率的“双刃剑”
在过去,医疗技术存在很多局限性:40年前,癌症诊断主要依靠X光、触诊和基础的病理检查,早期癌症和位于身体深部的肿瘤很容易被漏诊。
而现在,医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高分辨率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技术得到普及,可以发现毫米级别的微小病灶。
高清胃肠镜、支气管镜和超声内镜等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消化道和呼吸道早期癌症的检出率。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被用于癌症筛查和监测。
免疫组化、基因测序等技术使得更多癌症亚型(例如乳腺癌的Luminal型)得以被明确诊断。
相关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中国城市地区肺癌的早期诊断率(I期)从2005年的不足15%上升到2020年的30%以上。
韩国在推行国家胃癌筛查(胃镜或钡餐)后,胃癌发病率的统计数值有所上升,但死亡率却明显降低(这是早发现、早治疗带来的效果)。
三、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自我增加的风险积累
吸烟(与肺癌等多种癌症相关)
1984年中国男性吸烟率为63.0%;2018年为50.5%(但由于人口增长,吸烟总人数仍然很多)。
吸烟的致癌风险通常有20到30年的潜伏期。目前肺癌的高发,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上世纪70到90年代的高吸烟率。
肥胖与饮食结构的变化
中国成人超重或肥胖率(1982年和2020年相比),11.7%上升到50.7%。
红肉消费量(1980年和2020年相比),每人每年18.3kg增加到每人每年46.9kg。
加工肉制品、高糖饮料的摄入量大幅增加,而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的摄入量不足。
以上因素与结直肠癌、乳腺癌(绝经后)、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相关。
现在人们的职业体力活动大大减少,主动运动也不足。研究证实,有规律的运动可以降低患结直肠癌、乳腺癌等13种癌症的风险。
空气污染(PM2.5),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I类致癌物,长期暴露会增加肺癌风险。水和土壤污染,部分地区存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暴露的问题。
四、感染性致癌因素的控制不平衡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下降(20世纪80年代大于60%,到了2020年约40%),加上冰箱的普及减少了腌制食品的摄入,胃癌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数量仍然庞大(约7000万)。虽然已经普及疫苗接种和新型抗病毒药物,但部分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较高。2006年后虽然已经引入疫苗,但适龄女性的接种率仍然不足,宫颈癌筛查覆盖也不均衡。
五、其他重要的驱动因素
生育模式的改变,初次生育年龄推迟(1980年平均23岁,推迟到2020年平均28岁)、生育次数减少、母乳喂养时间缩短。这些因素会增加女性体内雌激素暴露的时间,从而提高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
酒精消费增加,全球酒精消费量都在上升,这会增加患口腔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
职业暴露遗留问题,石棉、苯等有害物质的管控虽然已经加强,但既往暴露人群的癌症风险可能在数十年后才会显现。
癌症发病率的上升,涉及到人口结构变化、技术发展、环境变迁以及个人行为等。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进步的诊断技术揭示了更多真相,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则增加患癌风险。但随着对癌症认识的加深,预防机会也越来越多,比如戒烟、减重、运动、接种疫苗、根除幽门螺杆菌、科学筛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