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近日在上海召开的国际肿瘤防治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谈到,近年来,我国癌症五年生存率持续提升,从2018年的40.5%增至2022年的43.7%,防控成效显著。但是肿瘤防治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2024年新发癌症病例超500万例,肿瘤医疗支出占全国医疗总支出的12%至15%,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约40%。为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率,还需要在生物医药技术、医疗服务模式及多元化支付上加快发展。
论坛汇聚全球肿瘤防治领域的顶尖力量,吸引逾30家国际顶尖医疗机构(如美国妙佑医疗国际、日本癌研有明医院)、40余家国内外领先的药企与器械巨头及顶级投资机构和科研院所参与。
2023年,《上海市国际医疗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发布,明确提出“集聚全球顶尖资源,建立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亚洲标杆”。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与会谈到,临床需求是推动医学原始创新的核心动力,只有形成“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回临床”的闭环研究生态,才能真正加速成果转化。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完善高水平转化医学平台建设,推动跨学科团队协作,强化医工融合与青年人才培养,并通过区域协同与成果转化基地布局,构建更开放、系统的医学创新体系。这一体系化的发展路径,为未来肿瘤诊疗的结构性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论坛也是为搭建这一全球对话与协作平台而生,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患者可及的治疗。面对时代挑战和肿瘤防治需求,新风天域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启楠在主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企业助力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实践。比如,在支付创新方面,集团旗下柏盛健康推动特药纳入商业健康保险,研发创新肿瘤治疗保险产品,并推动在北京和睦家东城院区、上海和睦家浦东院区实施“叠加式医保”收费模式,显著减轻患者自费负担。在新药与器械落地上,新风天域依托全球网络与国内资源,加速创新药械引入与应用。例如,与强生创新制药合作实现抗肿瘤新药“锐珂”在北京、广州和睦家同步首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与会分享了肾脏移植科室智能体的应用案例,谈到个性化AI驱动的临床医疗系统将是未来全民健康的重要方向。
本次论坛不仅是全球前沿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中国肿瘤创新力量与国际深度对话、协作共进的平台。中国在肿瘤临床实践、药物研发和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快步走向国际舞台,展现出强劲势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终身教授陆舜教授分享了中国肺癌注册研究成果,强调“走国际之路,做中国创新”的理念。当前,陆舜教授团队已牵头完成28个肺癌国内外适应症相关研究,包括17个国家1.1类新药,为中国肺癌治疗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殷咏梅教授以“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新希望”为主题,她谈到,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分子分型是提升治疗效果的关键,未来的治疗新曙光在于多机制药物和多模式治疗方案的结合。
原标题:《我国癌症防控成效显著,如何进一步提升肿瘤患者生存率?中外名医在上海这样说》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