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30日,在一场气氛热烈的酒会上,发生了一幕让人震惊的场景:当时的中国军队高层领导朱德、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等人,逐一举杯向一位年轻士兵致敬。尤其是聂荣臻将军,在得知这名士兵与自己是同乡后,表现得格外亲切,与他聊起了家乡的趣事。那位被众多将领敬酒的士兵,正是因在朝鲜战争中英勇表现而获得“一级英雄”称号的谭炳云。
谭炳云出生于1921年,四川省江津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9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投身革命,并于1950年11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先后担任班长、副排长等职务。在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四轮艰苦战斗,已推进至三八线附近。然而,由于战线过长,前线战士们的补给线逐渐变得难以维持。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发现了这一点,迅速调整策略,企图一举击败我军。此时,志愿军必须撤回汉江以北,但在撤退过程中,需要一部分人负责压阵,拖延敌军进攻。谭炳云所在的部队接到了这个关键任务,5月24日,他带领自己的战士们赶赴390高地。
到达高地后,谭炳云详细勘察了周围地形,决定将队员分为两组,自己和新战士张兆友在公路两旁埋伏,其余战士则在山腰占据有利的制高点,做好埋伏准备。这条公路一边是险峻的岩壁,另一边是湍急的小河,极其狭窄,根本容不下两辆装甲车并行。如果能够成功摧毁前方的装甲车,敌人将无法继续推进,从而实现拖延时间的目的。为了确保计划的成功,谭炳云和张兆友挖掘了简易的战壕,耐心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不久之后,沉重的装甲车轰鸣声打破了寂静。谭炳云凭借经验,选择了最佳时机,拉开了一颗反坦克手雷,向前方的装甲车投掷。然而,由于角度问题,手雷并未成功击中目标,装甲车依然推进。眼看敌人毫不减速,谭炳云毫不犹豫,冒着枪林弹雨,冲出掩体,再次向装甲车扔去手雷。这次,他的攻击终于奏效,装甲车被击毁,但谭炳云也因此被弹片炸伤,前额鲜血直流。尽管受伤,他依然坚持不让张兆友帮自己包扎,而是冷静指挥,命令张兆友绕到装甲车尾部,投掷手雷摧毁另一辆坦克。
为了分散敌人注意力,谭炳云用轻机枪猛烈扫射敌方坦克的车内,吸引了敌人所有的火力,给张兆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果然,敌军的火力全被谭炳云吸引,张兆友成功炸毁了第二辆坦克。而后,第二辆坦克中的一名美军士兵探出头来试图查看情况,却被谭炳云精准射杀。眼见前两辆坦克被击毁,美军坦克部队开始急速后退。此时,张兆友因负伤已无法继续作战,谭炳云便指示他回撤补充弹药和手雷。
张兆友离开后,一辆吉普车载着满满一车美军士兵驶向前线。谭炳云迅速找到掩体,精准射杀了吉普车司机,导致整辆车和车上的敌人坠入山谷。短暂的休息后,谭炳云再次找到一个隐蔽的地方,修筑工事,准备继续拖延敌军的进攻。此时,排长带着反坦克手雷赶到,要求他撤回休息。但谭炳云坚决表示,自己已经摸索出了击毁美军坦克的诀窍,要求排长先行撤退。
没过多久,美军的机动部队再度向390高地开来,谭炳云再次出击,向第一辆坦克投掷手雷。坦克被成功击毁,敌军顿时陷入混乱,开始仓皇撤退。看到任务已经完成,谭炳云并没有急于追击,而是安静地撤回了阵地。经过长达8小时的顽强抗击,他成功拖延了敌军的推进,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回到部队后,他被授予特等功勋,并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951年9月下旬,谭炳云作为“志愿军英模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回国的观礼活动,并有幸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10月,他还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盛大的国庆庆典。10月3日,作为“一级战斗英雄”的谭炳云,参加了由朱德、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等军事领导人举行的酒会。那些开国元勋们与他举杯共饮,尤其是聂荣臻将军,因为同乡情谊,和谭炳云聊得格外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