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据可能超出很多朋友的想象,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全球有12.8亿成年人都有血压升高的问题,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带来心梗、心衰、脑卒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重要慢性病。
做好高血压的控制,是降低心血管风险的重要干预措施,除了吃降压药以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调理干预,是更重要的基础干预措施,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走路,也会为高血压降低心血管风险带来获益。
一项近日发表在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杂志上的新研究发现,即使是每天都走1000步,也能为高血压患者带来显著的心血管疾病预防作用。
这项研究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数据,纳入了36192名确诊高血压患者,是迄今为止针对高血压人群进行的最大规模步数与心血管健康关系的研究之一。
这项研究中纳入的参与者平均年龄64岁,其中男性占比48%,参与者的诊室基线测量血压均超过140/90mmHg,并自报使用降压药物,研究团队使用腕式计步器持续7天连续监测了参与者的步行活动量,平均随访时间长达7.8年。
研究数据显示,这些参与者每天的走路步数平均数为2344步,以此为基线水平,每增加1000步的日常步数,参与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衰,心梗和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降低了17.1%!
对于具体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预防作用,研究数据发现,参与者每天的步数每增加1000步,心衰的风险可降低22%,而脑卒中风险降低了24.5%,心梗风险降低了9.3%。
这些发现对于高血压患者都尤为重要。高血压是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的核心危险因素,而通过简单的多走路的方式,就能够降低心衰风险,可以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干预方式。
在降低脑卒中风险方面,走路步数的增加与脑卒中风险的降低呈现出了线性关系,即使走路步数超过1万步,多走路仍然能带来脑卒中风险进一步降低的获益作用。
除了走路步数以外,研究还关注了走路强度对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在研究中提出了全新的"峰值30分钟步频"的指标来评估步行的强度,峰值30分钟步频是通过平均一天中最高强度30个1分钟时段的步数计算得出的走路频率,代表了"自然的步行活动的最高强度"。
研究数据显示,参与者的峰值30分钟步频的平均值为76.6步/分钟,达到这个中位数,整体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就降低了30%,这意味着中等强度的步速,就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根据相关数据,研究者还给出了不同年龄段的中等强度30分钟步频平均值,30岁到59岁的人群,步频平均值为75.2步/分钟,60到69岁的人群,步频平均值达到65.2步/分钟即可,大于70岁的人群,30分钟平均步频达到52.6步/分钟,就算是中等强度的步频。
该研究的研究数据显示,相比每天2300步,每天超过3000步并规律的进行较高步频的步行,就能全面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从2300步到10,000步/天的范围内,每增加1000步都能带来渐进性的心血管保护效应。这意味着即使无法达到最理想的步数目标,但尽量做到的任何步数增加都是能够进一步带来心血管保护效应的。
为了验证走路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保护效应是否具有特殊性,研究还纳入了37350名无高血压参与者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多走路带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在高血压患者与健康人群中的作用基本相当。
健康人群中,每天步行步数增加1000步,总体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了20.2%,心衰风险降低了23.2%,脑卒中风险降低了24.6%,心梗风险降低了17.9%,除心肌梗死外,其他心血管事件的保护效应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健康人群中,每增加1000步/天,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卒中的风险分别降低20.2%、23.2%、17.9%和24.6%。
这一发现也告诉我们,步行的心血管保护效应具有普遍性,不受高血压状态的显著影响。
这一发现告诉我们,不论是对于高血压患者,还是对于尚无高血压的健康人群,多走路都能够带来显著的心血管保护效应,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可以通过适量多走路的方式来进一步降低。研究者认为,走路活动通过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代谢,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纤溶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等多重生理效应,带来了全面的心血管健康保护作用。
基于这项研究的结果,建议由高血压问题的朋友,在日常步行步数方面,不必可以强调日行万步的目标,但可以循序渐进的增加每日走路的步数,基本目标从3000步/天开始,这个步数就能带来5~13%的心血管风险降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不是增加到6000到8000步,还能够带来更显著的心血管保护效果。
除了要关注步数的多少之外,步行强度(提高步频)也应该予以关注,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朋友来说,如果能够保持65到75步/分钟的步频,每天总体保持这个步频的时间长度达到30分钟,规律的保持这个强度,还能够带来更进一步的心血管健康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