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消耗5万吨阿司匹林,约有1200~5000亿片药片,临床上甚至将阿司匹林称之为“万能药”。
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生成,是很多中老年人的常备药品之一。
近期,有研究发现了阿司匹林的新用处!
一、百万国人研究:长期低剂量服用或能预防癌症
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用20年时间对150万余名居民进行了超大规模的调查,其中有53.8万余名阿司匹林使用者以及96.8万余名非使用者,服药者多为每日80mg的低剂量使用。
通过对比发现,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与癌症风险显著下降相关,使用者总体癌症风险下降了8%、死亡风险下降了20%。坚持服药10年的患者,癌症的预防作用最为显著,降幅最高可达到43%。部分癌种降幅更突出,如肺癌风险降56%、乳腺癌降66%、结直肠癌降63%。而且这类患者的癌症发病率会下降到9.8%、死亡率下降到4.1%。
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阿司匹林的年龄越早,防癌的效果就越明显。在40岁之前服药,肝癌风险可下降70%、胃癌风险下降89%、卵巢癌风险下降54%。在60岁之后才服药的人群身上,则没有观察到明显的防癌作用。
为什么阿司匹林可以防癌?
研究人员称,低剂量用药可抑制COX-1酶,间接让COX-2表达下降,起到阻断血小板活化的作用,也能让炎症因子释放来干预肿瘤的进程。且阿司匹林可以一定程度减少癌细胞的炎症驱动、增值能力,同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让癌细胞扩散以及免疫逃逸的风险下降。
二、阿司匹林,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甚至存在误导性。阿司匹林是一种具有明确适应症和潜在风险的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而非随意服用以“强身”。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以及抗风湿等多种功效,还能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生成,临床上多将阿司匹林用于治疗冠心病、脑卒中的治疗。
使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主要有2类,一是已经确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服药可预防心梗、脑卒中;二是还未确诊,但有三高、肥胖、长期吸烟以及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这类人发生心脑血管急症的风险较高,也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那么,阿司匹林真的无所不能,多多益善吗?当然不是,要强调的是,阿司匹林并不是保健品!
一项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的研究指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让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下降了12%,但患者严重出血的风险增加了29%。
还有研究发现,部分人群服药后获得的心血管获益不显著,反而会让出血风险成倍增加。
三、关于阿司匹林的4个细节,你一定要知道!
阿司匹林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常用药物,在服药时一定要注意细节,这几点做好可降低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1、餐前还是餐后吃
阿司匹林可分为肠溶剂型、普通剂型,其中肠溶剂型建议在餐前服用,普通剂型则建议餐后服用,避免给胃部带来不良刺激。
2、不要吃吃停停
医生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最好要每天服用。吃吃停停的话会让体内血小板不受控制,会显著增加血栓的风险。
3、采取护胃措施
长期服药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胃炎、溃疡以及出血等问题,本身年龄较大、罹患胃溃疡的患者,最好遵医嘱服药质子泵抑制剂来保护胃部。
4、服药3不吃
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与阿司匹林联用会增加胃出血、胃溃疡的发生风险。
酸性食物:如食醋、柠檬等食物,本身会刺激胃酸分泌,服药的同时食用容易加重胃部不适,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胃出血。
酒精:酒精会给胃黏膜带来不良刺激,和阿司匹林联用会给胃黏膜带来成倍的刺激,很可能会诱发胃出血。
阿司匹林有很多用处,但它并非保健品,服药一定要有医生指导,盲目用药只会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参考资料:
[1] 《“百年神药”再立功!百万国人20年数据:长期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癌症风险骤降57%,还能降低癌症转移风险!关键靠这一信号通路》.梅斯医学.2025-07-25
[2] 《“神药”or“毒药”?教老年人如何安全有效地应用阿司匹林!》.人卫健康.2024-07-25
[3] 《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肌梗死?关于阿司匹林的8个真相,你一定要知道!》.健康时报.2023-10-1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下一篇:音乐治疗的社会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