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养生:
卸暑气需缓,护阳气是纲
出伏了,盛夏的暑热渐退,昼夜温差悄然拉大。此时若急于贪凉食冷,看似解了“余暑”,实则易伤脾胃阳气——这恰是中医“天人相应”养生观的关键所在:季节交替之际,人体阳气随自然阳气收敛而渐弱,脾胃运化功能尚未从暑热的“耗伤”中完全恢复,过食生冷便如“雪上加霜”,易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伏邪内留”之症。
出伏后虽可适度减衣、祛暑,但健康禁忌仍需谨记。其一忌“急食生冷”,如冰饮、冰瓜、凉拌菜需慎食。中医认为,“胃喜温恶寒”,出伏后脾胃阳气如“初升朝阳”,生冷食物会阻滞脾胃气机,轻则引发腹胀便溏,重则损伤脾阳,为秋冬腹泻、畏寒埋下隐患;其二忌“露肤贪凉”,夜间睡眠不可再赤膊、开窗直吹冷风。《黄帝内经》有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时风寒之邪易从裸露的肩颈、腰腹侵入,诱发颈肩酸痛、感冒咳嗽;其三忌“过度进补”,部分人认为出伏后需“贴秋膘”,过早食用羊肉、桂圆等温补之品,实则暑热余气未散,温补易与内伏湿热交织,形成“湿热困脾”,反而导致口苦、舌苔厚腻。
遵循中医药文化“顺时而养”的核心,出伏后养生需紧扣“清余暑、护阳气、调脾胃”三大要点。
调脾胃是基础。
饮食宜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之品,如用山药、莲子、芡实煮粥,可健脾益气;搭配冬瓜、丝瓜煮汤,能清利余暑,二者兼顾“清”与“补”,符合“脾健则湿自化”的中医逻辑。若不慎食冷致肠胃不适,可饮少量生姜红枣茶,借生姜之温散寒气,红枣之甘补脾胃,缓急止痛。
护阳气是关键。
起居上应“早睡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助阳气收敛,早起能顺阳气升发;晨练宜选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会耗伤阳气与津液,反而不利于秋季收敛。
清余暑需适度。
若仍觉口干、心烦,可选用菊花、麦冬、金银花泡水代茶饮,菊花清头目之热,麦冬养阴生津,金银花清解余毒,三者同用既能祛暑,又不损伤体内阳气,契合“清热不伤正”的治则。
出伏并非“暑气尽散”,而是养生的“转轨期”。唯有顺应中医“敛阳护脾”的要义,不冒进、不贪凉,方能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根基。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