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湿免疫领域深耕五十余年的吴英萍教授,接诊过许多备受强直性脊柱炎折磨的患者。她发现,这类患者往往陷入“肾虚必补”的误区,却忽略了痰瘀互结这一关键病机。吴英萍教授强调:“当腰背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时,单纯补肾如同隔靴搔痒,唯有以通为补,才能打破恶性循环。”
从病理机制到临床辨证:破解“补而不通”困局
吴英萍教授指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常见的晨僵、刺痛、转侧困难等症状,本质是肾阳亏虚导致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她形象地比喻:“脊柱如同生锈的齿轮,痰瘀就是锈垢。若不先清理,再好的润滑油也无法恢复运转。”临床中,她尤其重视舌脉辨证—舌质紫暗、苔腻脉沉涩的患者,多属痰瘀阻络证,此时温阳通络比直接补肾更为急迫。
“通络祛瘀”的临床实践:先清淤,后固本
吴英萍教授曾接诊一位38岁的男性患者,病史5年,夜间痛甚且晨僵达2小时。她以制附子、桂枝温阳,土鳖虫、川芎破瘀通络,配伍白芥子、胆南星化痰散结,仅一个月便使患者晨僵缩短至30分钟。她解释道:“附子配土鳖虫能深入骨骱搜剔痰瘀,胆南星化经络顽痰,这才是打通‘淤塞河道’的关键。”
治疗理念的革新:从“以补为主”到“通补有序”
作为风湿免疫专家,吴英萍教授始终倡导分阶段治疗:急性期以通为主,缓解期通补结合。她提醒道:“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需动态调整,疼痛缓解后方可酌加桑寄生、杜仲等补肾强骨药。”这种“先通后补”的策略,既避免了闭门留寇之弊,又为后续调补奠定基础。
吴英萍教授的观点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在她看来,唯有将传统“肾虚理论”与现代风湿病学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经络通、疼痛止、筋骨强”的疗效目标。这一理念也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风湿科医师的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