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多发病于婴幼儿阶段。其核心特征表现为社会交往与沟通存在障碍、行为重复刻板且兴趣范围狭窄,这些症状可能会伴随患者进入成年期。发病模式上,约2/3的患儿在出生后症状逐渐显现,另1/3的患儿则是在经历1-2 年的正常发育后,出现退行性的发病情况。
孤独症的致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晰,一般认为与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相关。其中,遗传因素被视作主要诱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所起作用占比超过90%。而环境因素,特别是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时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提升发病几率,比如母亲在孕期及围产期承受较大压力,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学方面的因素。
若孩子出现以下“五不”表现中的多项,家长需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进行筛查,以便明确诊断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一、不 / 少看
这主要体现为目光接触异常。在婴儿时期,患儿就会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缺乏或减少视觉注视,尤其减少对他人眼部的关注。举例来说,孩子长到 6 个月后,仍然不会注视人脸,或者对他人的逗笑没有反应;到了 1 岁时,无法跟随他人的视线去看物体。
二、不 / 少应
幼儿对父母的呼唤没有回应,对自己的名字反应迟钝,这往往是家长较早发现的孤独症表现之一。共同注意是幼儿早期社会认知发展中的一种协调性注意能力,指的是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方式,与他人共同关注双方之外的某一物体或事件的能力。针对孤独症患儿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他们在 14 至 15 月龄时,就会出现与共同注意相关的沟通能力下降的情况。
三、不 / 少指
患儿缺乏合适的肢体动作,不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表达需求。早在 12 月龄时,孤独症患儿就可能表现出肢体动作使用频率降低的情况,比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也不会有目的地指向某物或用手势比划等。
四、不 / 少语
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发育延迟的问题,对于有语言发育延迟情况的孩子,家长有必要考虑其是否患有孤独症。
五、不当
表现为不恰当的物品使用以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从 12 月龄开始,孤独症患儿可能会出现对物品的不恰当使用行为,包括旋转物品、将物品排列起来,以及持续对物品进行视觉探索等。比如,把小汽车摆成一排,旋转某一物品并长时间注视。此外,言语不当也应引起重视,具体表现为孩子虽然有正常的语言能力,但出现言语倒退,说出难以听懂、重复且无意义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