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近日,第一届中国幸福家庭研讨会顺利举办,洪战辉、乜春生、周星宇、范锦霖等多位深耕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家庭教育责任、青少年成长规律、学习方法优化及环境对成长的影响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破解当代家庭教育难题提供了诸多深刻洞见。
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洪战辉老师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角色需科学介入:0-3岁以母亲主导照料为主;3-6岁父亲角色需积极介入;6岁前是人格基础形成期,13-18岁则是人格演练场,此阶段所谓的“叛逆”实为孩子对自主权的争夺。
成长规律:遵循递进,守护心灵
教育应遵循“自理→心理治理→学习治理”的递进顺序,若顺序错乱,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
- 生活自理:这是基础能力,缺失会导致后续知识建构崩塌。即便掌握再多知识,生活不能自理者也可能出现问题。
- 心理自理:情绪管理的核心在于“合理宣泄而非压抑”。抑郁症的成因往往与父母压制表达或孩子自我压抑相关,因此必须建立“不伤害他人”的情绪释放通道。当前青少年抑郁症率已达24%(官方数据),这与社会整体焦虑氛围的传导密切相关。
- 学习自理:需依托三维驱动模型,即目标认知(明确为什么学)、内生动力(保持持续动机)、方法体系(构建学习能力)。
同时,专家们强调,家长的状态对孩子影响深远。家长焦虑易导致孩子抑郁,而家长快乐则能滋养家庭幸福。若家长自身状态不佳,如沉迷麻将,却要求孩子改变,往往难以奏效,有效路径应是家长先调整自身,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责任共担,从“我”做起
在家庭教育责任的划分上,自主之道心灵成长体系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乜春生老师提出了鲜明观点:父母应各自承担100%责任,而非按比例划分。他指出,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教育方式的呈现,表面的责任划分易引发家庭矛盾,主动担责反而能促进问题解决。
家庭中,当成员产生矛盾时,优先自我检讨应成为行为准则。家长需真诚剖析自身问题,如陪伴不足等,并提出切实的改进方案。例如,某家庭中母亲承担主要管教角色,常以打骂、命令的方式对待孩子,父亲则扮演顺从者,然而孩子评分却显示父亲更受认可,这一案例印证了责任划分的表面化可能带来的矛盾。
学习之道:兴趣为基,方法为翼
清华学霸、中娃亮眼总经理周星宇老师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小学谈兴趣,中学谈志向,高中谈方法。他认为,统一概念是快速理解知识的核心方法,通过识别不同形式背后的本质同一性,如集合与条件、数列与函数的内在关联,可显著提升学习效率。
周星宇提出,学习成效=效率×时间,必须在保证学习时间的前提下优化效率。学习方法存在严格顺序:兴趣/志向→理解方法→解题流程,跳过前期基础直接追求解题技巧往往事倍功半。例如,数列是离散的函数,函数是连续的数列,二者均用于描述变化趋势,识别这种本质关联能加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环境之力:内外兼修,滋养成长
中国科学家论坛咨询委员会顾问、中国青少年教育实战导师范锦霖强调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他指出,内心的环境决定外在的环境,外在的环境也影响着内在的环境。正如一粒种子要想生长得更好,既需要优良的种子(内环境),也离不开适宜的土壤、阳光等外在环境。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其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家长的情绪、行为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构建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此次研讨会汇聚多方智慧,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指引。构建幸福家庭,培育优秀下一代,需要每一位家长从自身做起,承担起100%的责任,遵循孩子心灵成长规律,善用科学方法,共同为孩子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