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去世的人飙升!医生含泪苦劝:无论多大年纪,天热坚守4原则
创始人
2025-07-21 14:36:35
0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既不熬夜,亦不抽烟,为何会突然罹患脑梗呢?”这是一个退休电工在住院后提出的问题。

他平时身体不算差,每年体检也都做,只是这次天气热,他自己出门买菜、没多喝水,回到家后突然倒地,送医抢救才保住命。

真正的问题不是突发,而是积压,很多人以为脑梗是个老年病,是到了某个年龄才会发生的事。

越来越多的人在40岁、50岁时就出现急性脑梗症状,甚至不少30岁出头的年轻人也被送进急救室

他们没有明显的基础病,也没有高强度的职业压力,共同点只有一个——对热天的警惕太低。

脑梗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它是多重因素长期堆积的结果,而热,就是其中一个强触发点。

在炎热天气下,身体的散热机制被动启动,血液浓度升高,血管扩张不充分,循环系统效率下降,人在这种状态下看似正常,其实内部早已处在应激边缘。

高温状态让血液流动变慢,黏稠度增加,如果原本血脂水平就偏高,血管内膜有斑块,那这个时候更容易出现局部堵塞,尤其是在大脑这类需要持续供血的部位。

很多人高估了自己对气温的适应能力,认为只要不出门就没问题,但热不只是来自外部,更是体内的代谢压力。

人在密闭空间中,如果通风差,湿度高,长时间下来身体的散热能力一样会下降,而且人在室内更容易忽视饮水,长时间不喝水更会加剧血液浓缩,给血管增加负担。

要命的往往不是高温本身,而是人的反应太迟缓,头晕、乏力、心慌这些小信号被忽视,总觉得歇一会儿就过去了。但这些其实已经是身体在预警,问题是大家不当回事。

有人以为清淡饮食只是少油少盐,但其实真正的“清淡”指的是低脂低糖、均衡结构、有充足水分和钾镁摄入。

很多人只是一味减少油脂,却用精制碳水顶替,比如吃白粥、白馒头、面条,看似清淡,实则升糖快,诱发胰岛反应强,反而带来血管收缩和血压波动。

清淡饮食要起作用,得有基础条件支撑,不能只靠食材本身,搭配要对、时间要稳、量要适中。

尤其是在高温状态下,人的消化能力减弱,胃肠供血减少,暴食和饥饿都容易诱发循环系统的突发波动。

很多脑梗就是吃完饭后一小时内发作,就是因为这段时间血液集中到胃部,大脑短时供血不足,结合原有的血管问题,就容易堵住。

大量研究指出,热天身体缺水不是口渴那一刻才开始的,而是在前几个小时就已经脱水,只是没表现出来。

轻度脱水就会让血容量下降,心脏泵血效率下降,全身器官负担加重,这时候再遇上睡眠不足、饮食失衡或劳累,脑部血管最先承压。

很多人对“多喝水”这件事不屑一顾,觉得不渴就不喝,问题是等渴了再喝已经晚了。

身体真正需要的是稳定补水机制,尤其是上年纪后,感知能力下降,对渴的感应变迟钝,更需要定时定量去补水,不是大口猛灌,而是分段小口地补,让身体逐步吸收。

不少人忽略定期体检的意义,总觉得只有出问题了才检查,但脑梗的发生往往没有明显征兆,等感觉不对劲了,大脑已经受损。

每年一次的全面检查,特别是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和脑血流这些项目,是识别早期风险的关键,如果在数值刚出现偏移时就介入,很多风险是可以压下来的。

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就是那些平时“看起来特别健康”的人,往往发作更突然,他们不注意这些原则,自以为没基础病,也不做检查,结果出事了反而更严重。

真正安全的人,不是数据漂亮,而是习惯稳,不贪凉、不硬撑、不吃重口味、不忽视身体信号,这些才是撑起血管系统稳定的基本动作。

还有人总觉得热天没什么,扛一扛就过去了,可大脑的耐热能力远不如身体其他部位,一旦温度超过极限,大脑调控系统会紊乱,不只是中暑,更多是血管反应异常。

很多突发脑梗的病例,发作时并没有明显高温中暑的表现,反而是静悄悄地陷入昏迷,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其实仔细想想,热天对人的考验不仅是温度,更是自控力,在不能控制外部环境的前提下,能不能管理自己的行为,是关键。

有些人一味追求凉爽,就把空调调得很低,还直接对着头吹,这种冷刺激反而让血管收缩更剧烈,体表和内脏温差大,风险反而更高。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身体的节律并没有跟着变快,尤其是脑血管系统,反应迟缓、恢复慢,任何一次剧烈波动都可能留下长期后遗症。

真正做到高温天的健康守则,不靠药物,不靠补品,而靠能不能保持规律。

说到底,很多脑梗不是因为身体差,而是因为忽视太久,不当回事的小动作,不以为意的小症状,一次次积累成了最终的大问题。

那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平时不胖不瘦,也没有高血压血脂问题,是不是就不用太在意热天这些事了?答案是否定的,脑梗不是看体型、不是看年纪,而是看血管状况和反应机制

那些看起来“正常”的人,往往更容易放松警惕,结果一出问题就措手不及,健康从来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不断调整后的结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脑梗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王军.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与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06-04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1800年前的减肥方,只需两味... 1 肥胖带来的不仅仅是难看,而且还会带来疾病,故而传统中医养生里头有句话叫“有钱难买老来瘦”。 保持...
董田林医生:房颤调理,这些中医...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让人时常心慌心悸、气短乏力,中医调理讲究辨证选 “药”,根据不同体质和症状选择合...
减肥期要不要吃代餐?3 类人适... “代餐能快速瘦,不用挨饿还方便”—— 很多人把代餐当成减肥捷径,却不知道它并非人人适合。选对了能帮你...
原创 男... 在人生的长河中,情感交流如同那潺潺流水,滋养着我们的心田。对于男人而言,与异性的互动不仅是情感需求的...
养生:喝丝瓜鸡蛋汤的好处 一、丝瓜鸡蛋汤的营养基础 丝瓜鸡蛋汤的主要食材为丝瓜和鸡蛋,两者均为营养丰富的食材。丝瓜,作为葫芦科...
口苦是大病的征兆?医生:经常嘴... 昨天门诊来了位50岁的李阿姨,她最近三个月总觉得嘴里发苦,特别是早晨起床后更明显。起初她以为是没刷牙...
#科思妈妈苦甲水#戒吃手神器 从职场到家庭:一位高管妈妈的育儿感悟与苦甲水选择之道 刚结束一场长达四小时的董事会议,我捏着发胀...
甘油三酯大户被揪出,医生:这4...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佛山最新通报 7月20日下午,广东省佛山市举行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据介绍,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主动监...
血糖一旦失控,皮肤瞒不住?发现...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肺癌术后如何恢复肺功能?肿瘤科... 大家好,我是刘征利,一名跟肿瘤打了60多年交道的老中医。肺癌手术会损伤肺组织,术后气短、咳嗽、乏力是...
70岁老人戒酒一年后,中风离世...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1型糖尿病常见症状家长须知,广... 糖尿病只是老年病? NO! 青少年也会患糖尿病吗? YES! 1型糖尿病约占儿童期各型糖尿病总数的9...
孩子碎碎念不敢表达?试试这些方... 孩子喜欢碎碎念却不敢直接表达,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他们的内心可能有许多想法,但因为种种顾虑,最终选择...
风湿名医吴英萍教授谈成人斯蒂尔... 在近期的一次学术交流中,我国著名风湿病专家吴英萍教授就成人斯蒂尔病的中医诊治进行了深入讲解。吴教授指...
原创 肾... 你是否知道,泌尿系统肿瘤中,肾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和膀胱癌,位居第三?根据最新数据,全球每年约有...
原创 你... 你知道吗?家长去学校上课讲什么最有趣,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如今的教育模式中,家长进课堂已经成为一种新...
抓住“黄金30天”,让你的减肥... 今年的三伏天是7月20日~8月18日。三伏天也是中医理论中,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被誉为“减重的黄...
河南:数智赋能健康医疗 书写民... 7月19日,在2025中国卫生信息技术/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交流大会暨软硬件与健康医疗产品展览会东...
原创 大... 7月22日,大暑节气,天地如蒸笼。人如热锅上的蚂蚁,汗出如浆,精神萎靡。中医讲“冬病夏治”,此时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