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最近脸上老是突然起一块块包,又痒又肿,一天发作好几次,还会自己消掉……是不是过敏?吃抗过敏药能治好吗?
这是一位年轻妈妈在门诊的倾诉。她刚带孩子从公园回来,脸颊、手臂突然起了一大片风团样的红块,瘙痒难忍,虽然服用了家里的抗过敏药,但症状却总是反复。
这样的困惑在皮肤科门诊屡见不鲜。急性荨麻疹,到底是不是过敏?这种“风一吹就起包”的病,到底能不能根治?
什么是急性荨麻疹?
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是指病程小于6周,以风团样皮损和/或血管性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风团”可以理解为突然出现的瘙痒性团块,类似“蚊子包”,但具有起病急骤、消退迅速的特点。
典型表现
突发皮肤红肿、风团,边界清晰
每块皮疹持续时间短,通常数小时内消退,但消退后可能迁移出现新皮疹
常伴随剧烈瘙痒
病程在6周以内
病理机制和常见诱因
急性荨麻疹的病理机制表现为:肥大细胞脱颗粒 ➜ 组胺释放 ➜ 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通俗地说,肥大细胞就像人体里的“过敏警报器”,一旦被异常激活,就会引发组胺的大量释放,从而导致急性荨麻疹。
一图看懂急性荨麻疹的诱因分型
急性荨麻疹的诱因(图源网络)
急性荨麻疹的治疗,其实有讲究!
去除诱因
必须仔细回顾:48h内是否进食/服用过新的物品或药物。
药物治疗
很多人以为“风团=过敏”,吃片抗过敏药就行。但其实,治疗上有几个关键点:
抗组胺药是首选,而且要足量、规律吃。大多数人需要连续吃几天到两周才能稳定控制,且若控制不佳,可按原剂量加倍或加至4倍。
1
首选治疗—— 第二代非镇静性H1抗组胺药(药物类型及剂量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药物名 |
推荐剂量 |
特点说明 |
西替利嗪 |
10mg qd |
起效快,常用首选 |
氯雷他定 |
10mg qd |
持续时间较长,嗜睡少 |
非索非那定 |
180mg qd |
安全性好,几乎无嗜睡 |
左西替利嗪 |
5mg qd |
西替利嗪左旋体,更低剂量有效 |
2
治疗持续时间建议
风团完全缓解:建议继续抗组胺治疗3-5天
风团反复发作:建议至少持续使用7-14天
合并血管性水肿或系统症状:建议个体化调整治疗与复诊频率
2
不推荐的治疗
第一代H1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异丙嗪)因嗜睡、抗胆碱作用强,不推荐常规使用
中草药、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无明确获益,不建议盲目使用
避免长期激素、静脉输液等“过度治疗”
不是所有的“起包”都是荨麻疹!
荨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 Vasculitis)是一种罕见的小血管皮肤血管炎,其特征是风团状病变反复发作,往往持续超过 24 小时,愈合后伴有残余瘀斑性炎症后色素沉着过度。很多人往往会将荨麻疹和荨麻疹性血管炎搞混。
荨麻疹和荨麻疹性血管炎的区别(图源网络)
什么时候需要就医?
建议就诊的情况包括
风团反复发作超过6周
抗组胺药控制不佳
出现面部/口唇/喉头肿胀、喘鸣、声音嘶哑
合并高热、全身不适、关节痛
皮疹呈现出血点、瘀斑、坏死倾向
正确的就医与用药建议
非紧急情况优先皮肤科就诊,必要时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抗核抗体(ANA)等
切勿自行长期服用激素
保留诱因线索,如用药史、食物拍照、症状记录本等
那最关键的问题来了
——“医生,它能断根吗?”
江燕云助理研究员表示,大多数急性荨麻疹具有自限性,或可通过对症治疗得到缓解,不会反复发作。但如果处理不当或诱因持续存在,则可能发展为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需要进行长期管理,仅靠短期服药难以根治。这实际上是皮肤过敏体质的一种表现,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明确诱因并避免反复刺激,同时坚持系统治疗(尤其是规范的抗组胺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体质与压力应激状态。
专家简介
江燕云
皮肤科
助理研究员、医师、医学博士
专业特长:主要从事皮肤免疫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擅长天疱疮、类天疱疮等重症免疫皮肤病的诊治。
社会任职: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皮肤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学术成就:主持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广东省区域联合青年基金1项。近3年以第一作者在JCI insight等专业杂志发表发表高水平论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