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一旦脾胃功能受损,身体就无法正常运化食物,吸收营养,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脾虚的症状表现多样,最常见的就是消化不良。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就会堆积在胃里,让人感到腹胀、食欲不振,甚至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大便也会变得不正常,不是稀溏不成形,就是黏滞不爽,冲厕所都冲不干净。
除了消化系统的问题,脾虚还会让人感到体倦乏力,仿佛身体被抽去了力气,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爬几层楼梯就累得不行。而且,脾虚的人往往面色萎黄,没有光泽,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免疫力也会下降,容易感冒、生病,三天两头往医院跑。
脾虚过度治疗现象剖析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家对脾虚也越来越重视,这本是好事。然而,现在却出现了一种过度治疗的现象,很多人一旦发现自己有脾虚的症状,就开始盲目地服用各种补药,甚至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昂贵的保健品,希望能尽快改善脾虚的状况。
但这种过度治疗的方式,往往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就拿胃胀来说,很多人在服用了大量补脾的中药后,胃胀的情况反而加重了。这是因为一些补脾的药物药性滋腻,过量服用后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导致胃中气机阻滞,从而出现胃胀的症状。
还有上火的问题,也是过度治疗常见的后果之一。人体的脾胃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需要保持平衡。当我们过度进补时,就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调,从而引发上火。比如有些人一吃补药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上火症状,不仅没有改善脾虚,反而让身体更加难受。
过度治疗还可能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脾胃因为过度的药物刺激而变得更加虚弱,消化吸收功能进一步下降。而身体为了获取足够的营养,又会促使人们继续进补,这样就陷入了一个越补越虚、越虚越补的怪圈。
认识脾虚的本质
在中医理论里,脾虚并非孤立的病症,它常与其他脏腑的失调相互关联,形成复杂的病机。其中,肝郁与脾虚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中医有“肝木克脾土”的说法,当情绪长期压抑、焦虑、抑郁时,就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而肝气一旦郁结,就会像失控的 “木” 一样,过度克制脾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形成肝郁脾虚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患者不仅会有脾虚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还会伴有肝郁的表现,像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等。我就曾遇到过一位患者,因为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渐渐地就出现了食欲不振、腹胀的症状,吃了很多补脾的药都不见效。后来经过详细的辨证,发现他是肝郁脾虚,在采用疏肝健脾的治疗方法后,症状才得到了明显改善。
除了肝郁,肾阳虚与脾虚也常常相互影响。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阳就像人体的 “小火炉”,为脾胃的运化提供温暖的动力。当肾阳虚时,这个 “小火炉” 的火力不足,脾胃就会失去温煦,运化功能也会随之减弱,导致脾虚。而脾虚又会影响气血的生化,无法为肾脏提供充足的滋养,进一步加重肾阳虚的症状。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脾肾阳虚。脾肾阳虚的患者,除了有脾虚的症状外,还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肾阳虚的表现。
脾虚还常常伴随着湿浊困阻 。脾主运化水湿,当脾虚时,运化水湿的功能就会失常,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形成湿浊。这些湿浊就像黏腻的污垢,会困阻脾胃,进一步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虚的症状更加严重。而且,湿浊还容易与其他邪气结合,如湿热、寒湿等,形成更为复杂的病理状态。比如,脾虚湿盛的患者,除了有脾虚的症状外,还会出现肢体困重、舌苔厚腻、大便黏滞不爽等湿浊困阻的表现。
小儿药证直诀——异功散
针对脾虚这种复杂的病机,源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异功散化裁而来的小方子,它有着疏肝健脾、补肾祛湿还不上火的奇妙功效。
原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和中的基础上,加入了三味关键药物。首先是柴胡,它可是疏肝的要药。《本草纲目》记载:“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柴胡中含有的皂苷成分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对于情志抑郁导致的肝郁克脾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
肉桂也是方子中的重要一员,它能温补肾阳 。中医讲究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肉桂就像是给人体的 “小火炉” 添柴加薪,既能温暖脾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又可以防止熟地滋腻碍胃。比如,对于那些脾肾阳虚,经常手脚冰凉、腹泻的人,肉桂就能起到很好的温煦作用。
还有熟地,它主要的作用是滋肾填精 。熟地与肉桂相伍,就如同肾气丸中“阴中求阳”的经典搭配。肾藏精,精能化气生阳,熟地通过滋养肾阴,达到阴中求阳的效果,使肾阳有所依,稳固和提升肾阳,对于因肾精亏虚、肾阳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等都有改善作用。
在这个小方子中,还巧妙地重用了茯苓。原方中茯苓只是配角,而在这里,我们利用茯苓“利水不伤阴,健脾不燥烈”的特性,加大了它的用量。茯苓能够利水渗湿,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浊,让脾胃摆脱湿浊的困阻,恢复正常的升降功能。
这几味药合用,既能疏肝木以安脾土,又能温肾阳以助运化,还能祛湿浊以复升降。补中有行,温而不燥,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脾虚常伴有的肝郁、肾阳虚、湿浊困阻等问题,而且不会像一些补药那样容易引起上火。
日常调理配合
1、在饮食方面
要尽量保持清淡,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像山药、薏米、芡实、白扁豆等。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消化,能够帮助脾胃减轻负担,恢复功能。比如,早餐可以喝一碗山药粥,既温暖又滋养脾胃;晚餐煮点芡实茯苓粥,有助于健脾祛湿。
2、在运动方面
运动也是调理脾虚的重要手段。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像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每天坚持 30 分钟左右的运动,长期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的脾胃功能逐渐增强,身体也越来越有活力。
3、在心情方面
保持心情舒畅同样不容忽视。因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加重肝郁,进而影响脾胃。所以,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不要过于焦虑和生气。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让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4、在作息方面
作息规律也很重要,尽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中医认为,夜晚是身体各脏腑休息和修复的时间,熬夜会损伤脾胃之气,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保证充足的睡眠,能够让脾胃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运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