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颖站在医院营养科门口,一脸谨慎,手里提着的袋子里装着一堆绿色菜叶和两盒脱脂奶。她三十多岁,个子不高,戴着副细框眼镜,眼神中满是疑惑。她爸爸一听自己尿酸高,立马把菠菜、豆腐、蘑菇都戒了,理由是这些菜是高嘌呤的。可马颖查了查,发现说法不一,有人觉得能吃,有人觉得不能吃。这让她陷入了纠结,到底该听谁的呢?
其实,像马颖爸爸这样对尿酸高饮食存在误解的人不在少数。大多数人一听到“嘌呤”两个字,就把它等同于“有害物质”,只要听说某种食物含嘌呤,就第一时间把它拉进黑名单。但真相真的如此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尿酸高与蔬菜饮食之间的神秘面纱。
很多人以为嘌呤就是导致尿酸高的“罪魁祸首”,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嘌呤并不是毒,它是我们体内合成和代谢必须的物质之一。问题出在代谢异常,而不是嘌呤本身。摄入过量嘌呤可能会有事,但如果代谢顺畅,就没什么问题。
就拿菠菜来说吧,很多人一听菠菜含嘌呤,就以为吃一口尿酸就要爆表。可从数据上看,菠菜的嘌呤含量中等偏低,只有大约57毫克/100克。一碗猪腰的嘌呤含量能达到357毫克,海鱼类很多都超过200毫克,就连绿豆芽都能超过菠菜。这说明,判断食物对痛风有没有影响,不能光看嘌呤含量,还得看吸收率、烹饪方式和整体饮食结构。
而且,菠菜本身富含钾、镁、叶酸、抗氧化成分,有助于促进尿酸排出。不过,它含有大量草酸,对结石风险高的人群有点刺激,但对单纯的尿酸高风险群体,只要焯水、搭配合理,完全没必要列入“禁食名单”。
香菇、平菇、金针菇等真菌类食物,本身含有较多核酸成分,在体内分解后会转为嘌呤,升尿酸能力很强。尤其是干香菇,含量是鲜香菇的四倍。有些人在炖汤的时候,还不滤掉汤,这就大大增加了尿酸升高的几率。中国疾控中心在一项尿酸与膳食关联研究中提到,每天摄入蘑菇类超过100克的人群,其平均血尿酸水平比低摄入组高出18μmol/L,在已经存在代谢问题的个体中,升高幅度更明显。
豆芽、黄豆芽、绿豆芽这类高蛋白植物嫩芽,虽然很多人以为是蔬菜,其实它是豆类的发芽体,本身仍保留较高的蛋白质分解结构和嘌呤基础。发芽并不能明显降低嘌呤水平,特别是水煮后连汤食用,等于喝下浓缩嘌呤液。复旦大学公共营养研究所曾分析7种市售常见芽菜的嘌呤含量,发现绿豆芽和黄豆芽含量达到78 - 95毫克/100克,超过很多动物性食材的低嘌呤水平。
豆制品中的干豆腐、豆腐皮、豆腐干这类浓缩豆制品,会放大蛋白和嘌呤含量。100克干豆腐中的嘌呤含量约为80 - 90毫克,而普通北豆腐为30 - 40毫克。差别可不小。而且干豆腐经常和辣椒、腊肉、油豆皮等一起炒,对血脂、血糖、尿酸都是多重刺激。很多人都以为豆腐是“植物蛋白”,就等于健康蛋白,其实这是个误区。蛋白是蛋白,代谢产物还是会走嘌呤转化通路,尿酸还是得排。吃多了胰岛负担上来,代谢更差,反而加重尿酸积累。
山药、芋头、红薯、马铃薯这类地下根茎类高淀粉蔬菜,虽然嘌呤不高,但升糖指数偏高,吃多了容易刺激胰岛素水平升高。而胰岛素水平高时,会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让尿酸在血中滞留。尤其是那些早餐天天红薯粥、午餐半个芋头做主食的人,往往误以为自己控制得很好,其实慢慢把胰岛素抵抗推了上去。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在一项关于血糖与尿酸交互机制的研究中发现,糖代谢紊乱人群其尿酸排泄率比正常人低约14%,这种慢性积压状态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痛风诱因之一。
咸菜、榨菜、泡菜这类腌制类素菜,单从嘌呤含量看不算高,但它们普遍含有大量钠盐和亚硝酸盐。高盐会引起血压升高,同时损伤肾小管功能,而肾小管正是尿酸排泄的主要通道。一旦排泄通道出问题,就算吃得再清淡,尿酸也下不来。山东大学一项流行病学随访指出,高盐饮食者痛风发作风险比低盐组高出42%,即便在控制了体重和嘌呤摄入量的条件下,高盐组的痛风发作率仍显著偏高。
如果一个人吃得清淡,也不碰肉、不喝酒、不熬夜,但每次查尿酸还是偏高,甚至不知怎么就痛了几次,这是代谢出了问题,还是菜吃错了?答案是,这种情况大概率是排泄功能下降,而不是摄入过量。尿酸问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生成过多,二是排泄不畅。很多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肥胖个体,哪怕吃得极清淡,只要肾脏排泄能力下降,或胰岛素阻抗存在,尿酸一样堆积。
所以,解决思路不能停留在“不吃什么”上,而要转向“怎么吃能改善代谢能力”。比如增加含钾高的蔬菜(芹菜、莴苣、苦瓜)、多喝水、多排尿,配合规律运动、稳定作息,把整个尿酸代谢系统拉回来,而不是寄希望于少吃一口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