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胡鑫
编辑 | 吴施楠
51 岁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朱媛媛近日离世。从亲人和好友口中可知,即便身患癌症,但她仍然拍摄多部作品,并未因疾病放弃热爱的事业。这份对抗病魔的积极心态,或是除药物之外的另一种“生命能量”。
现代医学通过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段对抗癌症,但这些治疗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如脱发、乏力、免疫力下降等,患者的身心承受巨大压力。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任唐丽丽指出:“许多患者的需求不仅是‘治病’,更是‘治心’。”长期焦虑、抑郁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甚至加速肿瘤进展;相反,积极的心态能提升治疗依从性,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什么是肿瘤心理疗法?简单来说,它是一种通过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增强抗癌信心的辅助治疗手段,常见形式包括:
1、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消极思维,例如将“我无法战胜癌症”转变为“我可以积极面对治疗”。
2、正念减压疗法(MBSR):通过冥想、呼吸训练等方式减轻压力,提升对当下的专注力。
3、团体支持治疗:患者之间分享经历,互相鼓励,减少孤独感。
4、艺术与表达疗法:通过绘画、音乐、戏剧等方式释放情绪,朱媛媛坚持拍戏的行为正是一种“艺术疗愈”的体现。
唐丽丽主任强调,心理疗法的核心是“医学人文”,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更要尊重患者的心理需求。例如,她会与患者坦诚讨论“生与死”,引导他们珍惜当下:“把今天过好,才可能有明天。”这不仅是对生命的豁达态度,更是抗癌路上心理疗法的核心价值。
许多人认为“得了癌症就等于宣判死亡”,这种误解加剧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事实上,随着医学进步,部分癌症的5年生存率已大幅提升。例如,早期乳腺癌治愈率超过90%,甲状腺癌生存率接近100%。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以及全程的心理支持。
遗憾的是,我国癌症患者的心理干预仍存在缺口。许多患者家属出于“保护”心理,隐瞒病情或回避讨论死亡,反而让患者陷入孤立。
即便不幸患癌,我们应明白生命的长短并非唯一标准,如何在病痛中活出尊严与意义,才是更深刻的课题。著名演员朱媛媛用五年时光诠释了:即便与病魔共处,她依然以敬业精神投身创作,在银幕上留下璀璨身影,让每一刻绽放意义。或许医学终有边界,但心灵的力量却能超越疾病桎梏,赋予生命更厚重的尊严与光彩。
参考资料:
1、医师节特辑 | 北肿唐丽丽:爱是一切的答案
https://www.sohu.com/a/712802355_359980
2、《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心理疗法》解读
https://mp.weixin.qq.com/s/zXajYDCt_7TN0ehbPUOx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