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确五子良将中谁的武功最差,就需要从五子良将的排名入手。为了做出更为准确的评定,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一是从曹操的个人角度来排位,二是根据他们在历史中的战绩来评定。
一、以曹操的视角来看,五子良将的排名如何?乐进的位置如何?
曹操手下的将领众多,但他尤其看重五位武将——张辽、张郃、于禁、徐晃和乐进。虽然这些武将都在曹操麾下屡建战功,但他们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却有所不同。
我们首先可以参考曹操在公元206年给汉献帝的奏疏。从《三国志·乐进传》记载来看,这份奏疏中曹操特别提到了乐进、于禁和张辽。曹操对他们的评价着重在三个方面:一是身先士卒,战无不胜;二是计划周详,算无遗策;三是忠诚坚守,恪守节操。从这些表扬来看,乐进、于禁和张辽在曹操心中的地位都相当高。因此,曹操任命了于禁为虎威将军,乐进为折冲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由此可以推测,从曹操的视角来看,这三人显然排在了张郃和徐晃之前。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事发生在公元206年,离公元219年还有十多年,期间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即使抛开于禁投降事件,这三位武将依然在曹操心目中优于张郃和徐晃。
到了公元219年,三人的职务发生了调整。此时,于禁被任命为左将军,张辽为征东将军,乐进则是右将军。可以看出,从曹操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排名依次是:于禁居首,乐进排第二,而张辽则位列第三。
至于张郃和徐晃,曹操对这两位武将的评价也有所不同。从《三国志·张郃传》和《三国志·徐晃传》的记载来看,曹操显然对徐晃的评价远高于张郃。曹操将徐晃与古代名将如孙武、穰苴等相提并论,而对张郃的评价却仅止于将其行为比作韩信。由此可见,曹操对徐晃的评价要高得多。
在公元219年前后,徐晃的职务为平寇将军,而张郃依旧是荡寇将军,两人从职务上看似乎差距不大,但从曹操的评价来看,徐晃显然比张郃要高。因此,综合曹操的评价和职务高低,五子良将的排名应为:于禁、乐进、张辽、徐晃、张郃,显然乐进并非最差,而是位列第二,最差的则是张郃。
二、从历史战绩来看,五子良将的排名如何?乐进排位如何?
除了曹操的个人评价,我们还可以从五子良将的实际战绩来评定他们的排名。尽管曹操心中的排名对这些将领产生了影响,但真正的历史记录提供了更加客观的标准。
1. 张辽的战绩:
张辽的战绩相当辉煌,尤其体现在三个重要战役中:征讨袁氏集团、征讨乌桓和攻打孙权。根据《张辽传》的记载,张辽在公元219年之前参与了十四次重大战役,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乌桓之战和逍遥津之战。在乌桓之战中,张辽凭借个人勇猛激励了整个军队,成功击败了乌桓,巩固了曹操的北方统治。而逍遥津之战则帮助曹操大破孙权的气焰,奠定了樊城之战的胜利基础。无论是乌桓之战还是逍遥津之战,张辽都取得了战役级别的胜利,这使得他的战绩远超其他四位将领。
2. 乐进的战绩:
乐进跟随曹操的时间较早,从曹操起兵初期便开始效力,并且通过努力晋升为右将军。然而,虽然乐进参与了诸如逍遥津之战等重要战役,然而相比张辽,他的战绩显得稍逊一筹。在逍遥津之战和乌桓之战中,乐进虽然有参与,但并未像张辽那样取得显著的个人功勋。因此,尽管乐进也立下了诸多战功,但从整体战绩来看,他的名声仍不如张辽。
3. 于禁的战绩:
于禁的战绩相对中规中矩,未曾像张辽那样在战场上大放异彩。这与他为人处事的低调风格有关,因此,尽管于禁的职位高于张辽和乐进,他的战绩却不及两人。相比之下,他的战绩虽然稳健,但缺少突出表现。
4. 徐晃的战绩:
徐晃与乐进相似,征战多次,但有些关键战役并未参与。例如,在逍遥津之战中,徐晃并未亲自指挥,反而由张辽领导。而在乌桓之战中,徐晃也是听从张辽的指挥,未能单独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徐晃在樊城之战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证明了他出色的指挥能力。因此,徐晃的战绩较为丰富,但与张辽相比,仍略逊一筹。
5. 张郃的战绩:
张郃的情况则较为特殊,他活到公元231年,年龄是五子良将中最大的。由于他较晚投效曹操,因此能在曹操麾下立下战功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虽然张郃在五子良将中仍然算是有些功绩,但与其他四位相比,他的表现显然不够突出。因此,张郃被视为五子良将中最差的一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张辽在五子良将中的地位无可争议地排在第一,乐进位居第二,徐晃紧随其后,于禁排第四,而张郃则位列最后。
三、总结:
通过从曹操的视角和实际战绩两个角度来评定五子良将的排名,可以得出一个较为公正的结论。无论从职位、评价还是历史战绩来看,乐进都不是最差的,而是位居第二。最终,五子良将的排名依次为:张辽、乐进、徐晃、于禁、张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