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不愿上学,整天待在家里玩游戏、睡觉,怎么说都不听……”这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难题。面对孩子的“躺平”,打骂、说教往往适得其反,甚至让孩子更加封闭自己。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走出低谷?今天,我们分享一位家长的实战经验,希望给焦虑中的你带来启发。
---
一、孩子为何“躺平”?先理解原因,再对症下药
孩子拒绝复学,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原因,常见的有:
1. 学业压力大:成绩下滑、师生关系紧张,让孩子对学校产生恐惧。
2. 心理困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导致孩子失去动力。
3. 缺乏目标感:觉得“学习没意义”,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4. 家庭因素:父母长期高压教育,或家庭变故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关键点: 家长首先要放下焦虑,耐心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强行“推”孩子回学校。
---
二、成功案例:从“躺平”到复学,妈妈用了这三步
案例背景:
15岁的小林(化名)因成绩下降被老师批评,逐渐抗拒上学,最后彻底“躺平”在家。妈妈尝试过责骂、断网,结果小林更加抵触,甚至整夜不归。后来,妈妈报名葫芦里一对一指导,用2个月时间帮孩子成功复学。
第一步:建立信任,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妈妈不再逼问“为什么不上学”,而是每天抽时间陪小林散步、聊他感兴趣的游戏和动漫。两周后,小林终于开口:“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回去也跟不上,同学肯定嘲笑我。”
启示: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纳,才愿意打开心扉。
第二步:逐步恢复生活节奏,降低学业压力
专家老师和小林商量制定“小目标”:
- 每天固定起床、睡觉时间;
- 每周出门散步或运动3次;
- 请家教一对一补习最弱的科目,不强调成绩,只求“慢慢跟上”。
关键点:不急于提“复学”,先帮孩子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第三步:联合学校,创造“友好回归”环境
专家老师让妈妈主动联系班主任,说明情况,协商让小林先从“半天到校”开始,允许他暂时不参加考试。班主任还安排同学主动和小林交流,减少他的孤立感。最终,小林顺利过渡到全天复学。
---
三、给家长的实用建议
1. 停止指责:说“你就是懒”会让孩子更自卑,试着说“妈妈知道你也很辛苦”。
2. 用小进步激励孩子:比如“今天你主动整理了书桌,很棒!”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长期情绪低落,心理咨询师或家庭教育指导师能提供更系统的支持。
孩子的“躺平”不是终点,而是需要被看见的信号。用耐心和智慧陪伴他们一步步走出困境,你会发现,他们比自己想象中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