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解放战争虽已接近尾声,但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仍盘踞台湾,金门岛成为国共两军对峙的前线。
厦门解放之后,解放军决定迅速攻克金门,为日后解放台湾做准备。
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战役,却成为解放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次失利。
金门战役中,解放军10兵团28军的三个团作为第一梯队渡海登岛,在登陆初期成功突破敌军防线。
后期由于潮落致使船搁浅无法撤退、增援部队无法及时跟进,导致海空优势完全掌握在国民党军手中,解放军被敌人重重包围,几乎全军覆没。
整场战役历时三天三夜,我军共毙伤国民党军9000余人。但登岛部队9086人中大部分壮烈牺牲,一部分被俘。
而在这次战役中,253团政委陈利华“失踪”,几十年后却被发现化名为“陈开中”,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高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金门战役的血与火
1949年10月24日夜晚,海面波涛翻涌,解放军第10兵团第28军的三支主力团——244团、251团和253团,搭乘300多艘木船向金门岛逼近。
战士们肃立在狭小的船舱里,为了不暴露行踪,所有通讯工具都被关闭,彼此之间靠灯光与手势示意。
这是一场少见的海岛攻坚战,事关能否进一步解放台湾。而我军战士们海战经验并不充足,再加上船只有限,部队未能进行充分的海上训练。
到了10月25日凌晨1点,船队接近金门古宁头时,敌人的探照灯突然亮起,直直扫向海面。解放军的木船暴露在国民党守军的视线,尖利的警报迅速响起。
一时间炮弹轰鸣,木屑四溅,许多战士连下水的机会都没有,便与船一起沉入海底。
244团的一部分战士拼死突进,强行登陆,用血肉之躯夺取敌人的沙滩阵地。尽管伤亡惨重,但很快占领了敌军阵地,歼灭了守军201师601团的近千人,攻入金门县城附近。
就在244团拼命稳固滩头阵地时,253团也从西路登陆成功。团长徐博与政委陈利华亲自率队,指挥部队强行冲滩,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攻占了金门县城的132高地,并一举捣毁了敌人601团的指挥所。
形势貌似一片大好,然而,解放军登陆后旋即陷入困境。在发现我方军队时,蒋介石就迅速调集第18军第118师到金门,并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金门”。此时国民党在金门的总兵力已接近4万人,而我军只有一万人左右,敌我兵力悬殊。
再加上潮水疾速退去,登陆的木船皆搁浅岸边,解放军无法撤回,彻底沦为敌军的靶子。增援部队的船只也被敌军击毁,已经登陆的28军的几支主力团只得孤军奋战。
10月26日凌晨,敌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发动猛烈反扑。面对黑压压涌来的敌人,253团奋力死守最后的阵地。陈利华始终身临前线,亲率战士们抵御敌人的攻势。
激战持续了一整天,253团将士们几乎耗尽了所有弹药。继244团和251团相继陷落后的27日下午,253团团长徐博、政委陈利华带领剩下的士兵退守到古宁头西北的陡壁处,背后是深不见底的海水。许多战士已负重伤,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不投降。
金门的海岸上,鲜血已染红滩涂。最终登陆金门的将士们或壮烈牺牲,或被敌人俘虏。253团团长徐博遇害,而政委陈利华则在突围过程中失踪。
二、从战场到敌营的潜伏者
在金门战役的战后报告中,陈利华的名字被列为“失踪”,战友们认为他可能已经牺牲。
孰料,32年后的1981年,一个名为陈瑞林之人,竟向台湾当局举报了上校军官陈开中。人们这才发觉,陈开中便是在金门战役中失踪的陈利华!
原来,陈利华在一片混乱中,拖着疲惫的身体躲入了一片山洞。洞内一片死寂,外面传来敌人巡逻队的脚步声。
此刻的陈利华意识到,继续停留只会坐以待毙,他必须做出选择。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浮现——伪装成国民党士兵,利用身份掩护寻找生机。
他扒下死去国民党士兵的衣服,换掉了满是血污的军装,用手里的匕首小心地削掉领章上的身份标志。随后,他用布条简单包扎了额头上的伤口,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受伤的国民党士兵。
伪装完成后,他小心翼翼地走出山洞,混入敌军搜救的队伍,用家乡的客家方言回答了巡逻兵的盘问:“我是被炸伤的,跟队伍失散了。”巡逻兵见他满脸是血、神情疲惫,没有起疑心,将他带回了金门岛的临时收容点。
陈利华知道,这只是第一步。他必须尽快融入敌营,找到能够隐瞒身份的立足点。面对敌方的审问,他凭借着对国民党部队番号和组织架构的熟悉,伪造了一套自己所属部队的背景,同时表现得谦卑而谨慎。
敌人毫无怀疑,甚至将他安排进后续撤离的船队中。
到达台湾后,他被安置在一家军医院疗伤。在这期间,他化名“陈开中”参与了敌军的军事登记,接着从底层做起,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考入了陆军军官学校。
多年的战场经验、出色的文化水平和极高的语言能力,使他在学校表现优异,很快赢得了上级的信任,逐渐从一名普通的学员晋升为上校军官。
后来陈利华在国民党保密局担任要职,官至国安局上校科长,成为蒋介石政府的“心腹”,成功打入敌方的核心部门。
虽然身在敌营,但陈利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信仰。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秘密收集了大量情报,包括国民党在台湾的军事部署和重要政治动向。
多年来,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安全的渠道,将这些情报传递回大陆,但由于国民党内部的严密监控,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机会。
三、悲惨结局:事败被杀
再严密的伪装也无法消弭他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信仰的忠诚,再无懈可击的潜伏生活也会有纰漏。
已经在台湾地区娶妻生子、濒临退休的陈利华决定冒一次险,他选择了一个在他看来可以信任的对象,自己的同乡陈瑞林,一个曾经也在大陆工作的老兵。
他希望陈瑞林能利用其在香港的关系帮助他传递情报,建立起与大陆的联络。然而,陈瑞林并非如他所想的那般忠诚,相反,这个机会成为了对方敲诈勒索的开端。
起初,陈瑞林以隐瞒陈利华身份为由索要金钱,陈利华虽然不情愿,但为了保全自己,还是选择了屈从。
当金钱逐渐枯竭后,陈瑞林意识到陈利华再也无法满足他的要求,随后过河拆桥,将这个秘密作为“投名状”送给国民党当局。
他的举报直接震动了台湾的最高层,在秘密会议中,当蒋经国看到陈利华的档案时,他勃然大怒。
一个共产党团级政委竟潜伏在保密局整整三十年,参与核心机密工作,这是对整个情报系统和自身领导权威的巨大侮辱。
愤怒与羞辱交织,蒋经国当即下令展开秘密逮捕,并要求对陈利华实施最严酷的审讯。
1981年10月,陈利华被捕。国民党情报系统在他的家中翻箱倒柜,希望找到更多直接证明其身份的证据。然而,除了陈瑞林的口供和一些难以直接证明罪名的细节外,再也找不到有用的情报。
对于蒋经国而言,陈瑞林的举报已然足够,他需要的是彻底解决隐患,而不是进行公开的审判。
1981年11月,陈利华被关押在台湾的某座秘密监狱内。在审讯中他始终表现得冷静沉着,他清楚自己暴露的原因,也明白再多的辩解已无意义。
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更担心的是家人的安危,以及自己未能完成的使命。
在监狱中,他提笔写下了遗书,信中表达了他对党的忠诚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11月11日清晨,陈利华被秘密押往刑场,以“匪谍罪”之名处决。没有审判、没有宣告,只有冰冷的枪口对准他的胸膛,处决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对于国民党而言,陈利华的名字是一段不堪的耻辱,只有少数的知情者。国民党方面在提到他时,用“匪谍”一词掩饰其真实身份。
陈利华被处决的消息在当时被台湾当局严格保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揭开。1992年,台湾和大陆间的交流逐渐增多。陈利华之子谨遵父亲遗愿,借信件与大陆亲人取得联系。
陈利华的故事才被大陆知道,那封从台湾寄来的信件揭开了隐藏多年的秘密,他在狱中写下的遗书跨越海峡,终于到达了家人的手中。
陈利华的结局是一场悲剧,但他的潜伏与坚持却成为解放军隐秘战线上的传奇。从金门的战场突围,混入敌营潜伏30余年,直到东窗事发,陈利华为信仰付出了生命。
铭记历史,也要铭记暗处的英雄。
参考资料:
金门战役:一场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攻点阻援——赵延垒
金门战役纪事——人民公安
从更深层次反思金门之战——福建党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