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该掌握的一份抑郁症自救指南
创始人
2024-12-24 00:13:57
0

2023 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则令人心碎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广受喜爱的华语流行乐女歌手、演员李玟,因罹患抑郁症不幸离世。许多人在震惊和惋惜的同时,也开始反思:我们对抑郁症真的了解吗?当身边的人陷入抑郁时,我们该如何提供帮助?

根据《2022 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数据,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约9500 万人,这意味着平均每14个人中就有1人患过抑郁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 万人死于自杀,其中40% 左右曾患有抑郁症。可是,尽管抑郁症的危害广为人知,目前我国抑郁症的就诊率仅9.5%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潜在患者可能从未接受过专业诊断或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抑郁症可怕,但它确实是一种可以被治疗的疾病。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科学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都能够显著改善症状,直至完全康复。

9500 万抑郁症患者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独特的故事。他们的痛苦并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真实的人生经历。《自我的重建》作者若溪就是这9500 万分之一。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她用自己的专业帮助了很多有需要的家庭和个人,却未曾想过自己也会亲历抑郁症的深渊。若溪把自己抗抑郁的真实经历记录下来,希望能给深受抑郁症折磨的患者和家属带来康复的信心,也希望能让大家了解抑郁症的治疗过程,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预防抑郁。

若溪的故事:从低谷到重建

抑郁症是一场严酷的考验,而若溪的经历,可能是对这场考验最真实的注解。在别人眼中她接近完美:生活无忧、儿女双全、爱好广泛,几乎就是人生赢家。然而,在4 年的时间里,她经历了3 次抑郁症发作,每一次都让她感到被彻底击垮

2007 年,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若溪的生活重心完全转移到家庭和育儿上,长期的劳累和失眠让她被诊断为轻度抑郁症和中度焦虑症。她回忆说,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无法接受:这个以前只在书本和案例讨论中出现的名词, 竟然落到了我的头上。

从医院回到家里,她抱着想得到理解和支持的态度跟丈夫说了,可是对方的震惊以及拒绝接受成了压垮她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说:你自己就是搞心理的,怎么会得抑郁症?!其实,丈夫的不解与拒绝接受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但对于当时神经已经非常脆弱的若溪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与此同时,新的压力也接踵而至:丈夫不同意吃药;孩子们感受到不安,比平时更加吵闹。若溪的躯体症状愈加明显,整夜失眠、吃不下饭、胸闷…… 日常生活变得难以应对。

在一次与好友的电话倾诉后,她意识到了自己需要求助,需要自救。她重新看医生开药,恢复了中断多年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一种),开始了艰难的恢复之路。治疗初期,药物副作用明显,生活压力未减,她的身体和情绪状态持续脆弱。孩子们也感受到了家庭的紧张气氛,出现了入睡困难和神经性厌食症的初期症状。

但幸运的是,若溪的家人和朋友逐渐开始支持她。丈夫从最初的迷茫和抗拒转变为积极陪伴;哥哥下班后陪她散步、带孩子们玩;好友从另一个城市飞来带她出游。在他们的帮助下,若溪走出了抑郁症最黑暗的时期。在服用西药约两个月后,她也尝试了中药和物理治疗。半年后,在医生的确认下她减少了药量,状态也明显转好,她应聘了某高校的兼职心理咨询师,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顺利毕业(研修)。在吃药整整一年后,医生确认若溪可以停药了。然而,在生活回归日常后,以为就此告别抑郁症的她没察觉到危险的又一次逼近。

带两个还未成年的孩子,若溪身兼照料生活、成长教育、培养爱好、处理纠纷等各种重任,在应对各种事务的过程中,抑郁症发作时的躯体症状又出现了胸闷、血液上涌、失眠、悲观绝望、头痛欲裂、内心再次退行成一个无助的小孩…… 她知道,抑郁症又来了

这一次,家人也有了经验,赶紧找朋友带她离开家,出门休养。若溪开始了新一轮寻医问药、往返医院的生活。复发时,好的方面是,有了一点儿经验,不再对未知充满恐惧;不好的方面是,医生说这是第二次用药,原来的药可能效果不好了,得换药。

在好友默然的帮助下,若溪在另一个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包括运动和旅游,以期尽快康复。抑郁症的晨重暮轻症状让她倍感煎熬,但她并未放弃,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成了支撑着她没有坠向深渊的两块基石。

疫情开始后,若溪搬到了云南叔叔的农场,与孩子们和闺蜜一起开垦荒地、种蔬菜,干农活等体力劳动让若溪不依靠药物也能睡得好,惊喜的她把中药全部扔掉,西药也只留下了一两盒应急。她开始尝试新的事物,如种花、学做木工,这些活动给了她确定感和成就感,生活变得好过很多。

可是,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新的工作压力、育儿压力等各种压力的层层叠加下,若溪脆弱的神经再次崩塌,暴风骤雨又一次降临。

这已经是若溪第三次抑郁症发作了,她又又又一次开始了寻医问药之路,哥哥和好友再一次飞来陪伴她支持她,带她出门散心,但这一次的康复却比她想的要难得多。除了弥漫性的情绪低落,焦虑症等共病的症状有时也会突袭。当症状毫无征兆地来袭时,人会痛不欲生,惊恐发作会让人产生濒死感,感觉自己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恶魔,随时可能醒来搞一通破坏。但病症发作时,其他人看不到患者的变化,也无从感知。所以,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人常常被人误解,认为这个人敏感、矫情,甚至被认为是假装生病。最难管理的是时时刻刻都想死、想放弃的念头。生活了无生趣,心里又充满着各种担忧,有个念头挥之不去:死了,就都解脱了,也不会拖累别人。这些都是抑郁症患者非常真实的症状表现。

在家人和朋友的建议下,若溪开始重新服药,并逐渐恢复。她意识到运动对康复的重要性,开始每周有规律地运动,球技逐渐恢复,体力也有所提升。这些变化让她看到了康复的希望。现在的若溪生活得很好,情绪稳定,重拾了生活的乐趣。她感激在她患病期间不抛弃、不放弃的家人和朋友,也感谢自己没有放弃自己。

通常,在得知自己得了抑郁症时,人都会经历从震惊到想不顾一切地治疗或寻求帮助,再到因不能立刻见效而疲惫的过程。每个阶段的时长与个人经历、情绪和承受能力等有关。然后,有的人不放弃、不抛弃,在时好时坏中艰难前行。有的人失去耐心,转而放弃自己,走上绝路,生命戛然而止,给亲人、朋友乃至家族留下永远难以弥补的伤痛,令人唏嘘。所以,现在许多人视抑郁症为猛虎,有人甚至称之为精神癌症。但是在若溪看来,抑郁症既不像“精神癌症”那么可怕,也不像“心理感冒”那么轻松更愿意把看作神经系统的一场“病毒感染”。不吃药就能自己痊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能好也得拖上几年,搭上半条命。积极就医,做心理治疗,双管齐下,这会让我们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让生命更有深度。所以,抑郁症也有积极意义,它是一个契机,是生命之手在敲门,告诉我们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应及早注意并调整。一切都还来得及。

这本书能给你什么?

对于患者,这是一本科学的自救手册

若溪在《自我的重建》中写道:得了抑郁症,首先要做的是求救。她用自己的经历提醒读者,抑郁症不是靠忍耐或者意志力就能过去的,它需要专业的帮助和系统的治疗。通常,去专科医院看医生是抑郁症治疗的第一步。医生会通过各种生化检查、心理量表测试来找出病因、确立治疗方向。除了药物治疗,常见的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还有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冥想、运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谈抑色变,由于病耻感,不愿去问诊,不想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讳疾忌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只要开始了就比没有治疗好百倍,要方向正确,康复是迟早的事。

抑郁症患者需要这样做:

1. 学会求助:无论是向家人朋友,还是专业医生,求助是打破孤独、开始治疗的第一步。

2. 科学用药: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令人担忧害怕,但正确用药能有效缓解症状,一定要遵医嘱服药、按时复诊,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

3.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心理治疗:抗抑郁药物能缓解症状,但要解决根源问题还是要采取心理性手段。要改变过往的认知,才能打破束缚,调整情绪的形成机制。

4. 优化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健康饮食,虽然听起来简单,却是调节身心状态的重要方式。

5. 认识到抑郁的积极意义:抑郁症并非完全的坏事,它是在提醒我们过往的思维模式出现了问题,以及外部环境压力过大,超出了我们的负荷,需要休息和调整,是提升和改变的机会。

6. 确立正确的预期:要认识到抑郁症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经济上、治疗方案上做好准备,积极乐观地逐渐康复。只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即使很慢,也总能到达目的地。

对于抑郁症患者的亲友们,这是一本温暖的陪伴指南

家人、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若溪在书里坦言:经历了三次抑郁症发作。在多少个生不如死的日夜,如果不是家人、朋友对我不离不弃,也许我的生命早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家属如何帮助患者,也是书中着墨最多的部分之一。如果家人得了抑郁症,那么要积极陪伴其就医,要明白,抑郁症是人生病了,是生病的大脑在向身体发出错误的指令,而不是患者自己没事找事,无病呻吟。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举足轻重。

抑郁症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可以这样做:

1. 正视疾病和问题,提醒和陪伴对方尽快就医

2. 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让对方远离压力源,改善睡眠条件,提供营养丰富的饮食,带动对方适度运动。

3. 做好药物管理和安全管理:帮助对方管理药物,确保按医嘱服用。管理好家中的危险物品,避免患者独处,防止伤害性事件的发生。

4. 不要质疑或批评:抑郁症患者最害怕的就是被误解或否定,想开点儿”“ 振作起来只会让他们更加无助。家人的不耐烦和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责备,也会唤起患者的内疚感。

5. 提供陪伴:即使只是默默陪在身边,或者陪着散步、看电影,也能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6. 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才能更好地与他们一起面对疾病。

预防抑郁,你可以这样做:

1. 倾听自己的内心:情绪低落两周以上且伴随睡眠、饮食等问题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2. 重视运动的作用:每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

3. 培养社交网络:拥有亲密的朋友和家人,是预防心理疾病的重要资源。

在《自我的重建》最后,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哪怕生命的河流被寒冬冰封,它也依然向往着春天的解冻。抑郁症不会永久占据一个人的生命,只要我们愿意求助、坚持和等待,总会有冰消雪融的一天。抑郁症确实是一种可以被治愈的疾病,虽然治疗过程缓慢、曲折、又充满挑战。这本书不仅是作者对自己经历的梳理和反思,更是对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的诚挚鼓励。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无论是在黑暗中挣扎的患者,还是旁观却无能为力的家属,都不必孤军奋战。希望《自我的重建》能为更多人带来力量与希望。

【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不仅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提供了心理咨询师面对自身抑郁、克服困难的真实案例,给出了专业且具有实践性的分析和建议,与读者分享了科学的治疗方法和心理调适技巧,帮助他们在面对类似困境时能够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再爱一个男人,当他对你冷淡,不... 买东西的时候,当我们走进一家店,店主无视你,对你爱搭不理,即便看上了某件衣服,也会掉头就走。 面对心...
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你的眼... 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是什么?这种罕见的眼底疾病近年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影响视力...
科创板并购浪潮:如何发现新增长... 近年来,科创板作为中国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
你知道吗?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免疫接种是保证其健康的重要措施。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疫...
肺结节切除后,真的能高枕无忧吗...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肺结节的检测频率逐年增加。然而,许多患者在经历了肺结节切除手术后,往往误...
新药SYH2062能否成为高血... 近年来,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已有超过10亿人受...
2023年永赢医药健康C暴跌1... 在投资领域,基金的业绩表现常常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近日,永赢医药健康C(008619)的最新净值为...
原创 年... 年龄大了要戒酒吗?医生:60岁后,喝酒记住“3不喝”,对身体好?有科学依据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
海尔生物欲吞食480亿血制巨头...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生物科技领域,一项引人注目的收购案正在酝酿之中。海尔生物(市值111.92亿元)近日...
身体出现这个信号,就是在高效减... 轻微的解饿感,就是你减脂开始的关键。 大多数人提到“饥饿”时,第一反应是吃点东西缓解不适。然而,饥饿...
肾脏健康新发现:你了解足细胞内... 近年来,医学界对肾脏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各种少见病症陆续进入研究视野。你知道足细胞内陷性肾小球病(P...
干眼症与梅杰综合征:你知道它们... 在眼部健康问题中,干眼症和梅杰综合征常常会让人有些混淆,毕竟它们都可能出现一些与眼部相关的症状。但实...
原创 农... 标题:农村自建房万万别这样盖,一旦犯了风水忌讳,住进去准住穷!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自建房不仅是居...
每个人都该掌握的一份抑郁症自救... 2023 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则令人心碎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广受喜爱的华语流行乐女歌手、演员李玟...
原创 主... 标题:主人恶搞,狗狗被猫咪暴揍,狗狗一脸哀怨: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在这个充满趣味与温馨的家庭小剧场...
原创 饭... 自从退休后,老张就很注重养生,尤其是听说“吃饭八分饱有助于长寿”以后,他就在吃这件事上很节制。 然而...
原创 天... 在寒冷的季节里,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往往会有所不同。外行人在选购猪肉时,可能会盲目跟从市场上流行的品种,...
多系统萎缩的朋友需谨慎:这 3... 多系统萎缩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涉及多个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包括自主神经系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
原创 经... 经常失眠的人,这些食材每天换着吃,或许能让你一觉睡到大天亮 失眠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普遍,许多人面...
为什么康方生物的股价波动值得关... 近年来,生物医药行业快速发展,但特定公司的股价波动却能引发投资者的极大关注。比如,康方生物(0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