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气功的关系》
中医和气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理论基础来看,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为气功提供了理论框架。气功讲究通过调节气息、意念等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这与中医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理念相契合。
在养生方面,二者目的一致。中医强调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以及顺应自然规律等养生,气功则是通过特定的功法锻炼,引导气在经络中运行,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效果。例如一些气功功法能够促进气血循环,这和中医认为气血通畅是身体健康的关键相呼应。
同时,气功也被视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辅助手段。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气功可以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的调养具有积极意义。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气功应该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被认识和运用,与封建迷信划清界限。
气功一词,起于晋代许逊《灵剑子》一书中的“道气功成”。原始的气功是以“舞”这种运动形式出现的。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淤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之”。气功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保健运动的方法,是通过意识处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特殊状态(气功态)时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而发挥其心身调整作用的。与一般的运动不同,气功态时的运动具有松静自然、动静相兼、协调舒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等诸多特点。具有这些特点的动态,常常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艺术的享受。而练功人随着意念的活动,意气相随,感觉自己时而如大鹏展翅,时而如蛟龙戏浪,时而如孔雀开屏,时而如野马分鬃,心身完全沉浸、陶醉在极其舒适美好的感受中。
而“气”的流畅与否,可以通过心理——生理——形态反应进行自身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人体生理功能这是一个早就被证明了的事实。心理生理学、理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改变自身的生理、病理的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由上可知,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