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人会莫名感觉浑身没劲,明明没干什么体力活,却连抬手都费劲;照镜子时发现胳膊腿越来越细,原本结实的肌肉变得松软无力;蹲下后想站起来得扶着东西借力,甚至走路时稍微绊一下就容易摔倒……这些表现背后,可能藏着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肌营养不良。

这种疾病的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带来的困扰却很具体。肌肉变瘦是早期容易被察觉的信号。比如小腿肚不再饱满,手臂的线条逐渐模糊,甚至脸颊的肌肉也会变得松弛。这种“变瘦”并非刻意减肥的结果,而是肌肉组织本身的损耗。随着时间推移,起身困难的问题会愈发明显。患者从椅子站起来时,可能需要用手撑住膝盖才能发力;上下楼梯时腿像灌了铅,迈几步就得停下来休息。更让人担忧的是,肌肉力量的流失会让身体失去平衡,稍微不平的地面或一个转身的动作,都可能让人容易摔跤,甚至造成骨折等二次伤害。
在中医理论中,这类症状常与“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为作强之官”等功能失调相关。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滋养全身。若脾胃虚弱,养分无法顺利输送到肌肉,就会出现四肢乏力、肌肉萎缩。而肝肾亏虚则会影响筋骨的强健,导致肢体活动不灵、容易疲劳。中医强调“治未病”,当身体频繁发出“容易累”“使不上劲儿”的信号时,就需要警惕是否是肌肉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
面对这种情况,调理的关键在于“补养”。中医注重通过调和脏腑功能来改善气血运行,比如用健脾益气的中成药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或通过滋补肾精的药物来强健筋骨。但药物的使用需因人而异,必须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此外,日常养护同样重要——避免过度劳累,尤其要减少长时间蹲坐或猛然发力的动作;饮食上选择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为肌肉修复提供基础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