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霞
蓬安县人民医院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这类病原菌的出现和扩散,给医疗机构带来了严重挑战,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员在多重耐药菌防控中处于第一线,其规范操作与警惕意识直接影响患者安全和院内感染控制效果。因此,护理不能掉以轻心。
多重耐药菌的危害与护理风险
多重耐药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或医疗器械传播,易在医院环境中迅速扩散。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往往病程延长、治疗难度加大、死亡率增加。据研究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非感染患者延长7~14天,且抗生素使用量显著增加,医疗成本显著提高。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患者、伤口分泌物、尿液、痰液等体液,若未严格执行防控措施,也可能成为病原菌传播的媒介。例如,在换药、导尿、吸痰、静脉输液等操作中,如果未严格洗手、戴手套或消毒器械,耐药菌极易从一个患者扩散至另一患者,甚至污染床单、监测仪器及公共环境。
护理在多重耐药菌防控中的关键环节
1、严格执行手卫生
手卫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前、接触体液后、离开病房前,以及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后,都必须进行规范手卫生操作。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含酒精免洗手液,遵循“七步洗手法”,保证手部清洁。研究显示,手卫生合格率提高20%,可显著降低多重耐药菌传播风险。
2、规范防护用品使用
护理人员在处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根据风险等级佩戴口罩、隔离衣、手套和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不仅是自身安全屏障,也是阻断菌传播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进行吸痰、换药或处理污染物时,必须佩戴一次性手套和隔离衣;接触患者口鼻飞沫时,必须佩戴口罩和护目镜。使用后,应按规定进行脱卸,避免交叉污染。
3、病房环境与医疗器械消毒
多重耐药菌在环境中可存活数天至数周,床栏、床单、呼吸机、血压计等常规物品容易被污染。护理人员应每日进行高频接触表面消毒,及时更换污染物品,并严格遵守一次性用品和可重复使用器械的消毒流程。对病房空气、地面和洗手设施的管理同样重要,防止隐形传播。
4、患者及家属教育
护理不仅面向患者自身,也包括家属。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耐药菌防控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洗手、佩戴防护用品及遵守探视管理制度。家庭成员若忽视防控措施,可能将医院内耐药菌带回家庭,形成社区传播风险。
5、加强监测与早期识别
多重耐药菌感染往往不易察觉,但通过系统监测可早期发现。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应关注患者体温、伤口渗液、尿液及痰液异常情况,及时上报感染科或医师,协助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和抗生素敏感性分析。早发现、早隔离、早处理,是控制耐药菌扩散的关键。
强化护理防控的策略
持续教育与培训:定期组织多重耐药菌防控培训,强化手卫生、隔离操作、消毒流程等技能。
制定标准操作流程:为各类护理操作建立SOP,明确操作步骤、责任人和监控方式;建立督导与考核机制:通过督查、回顾和考核,提升防控措施执行力;多学科协作:感染科、护理部、检验科和临床科室协作,形成防控闭环;信息化管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记录患者感染状态,提醒护理人员采取隔离和防护措施。
多重耐药菌的防控不仅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更是护理人员责任重大的一环。护理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控制或传播耐药菌的关键。只有坚持手卫生、规范防护、科学消毒、及时监测和患者教育,才能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维护公共卫生。
在日益复杂的临床环境下,护理不能掉以轻心。每一次洗手、每一次隔离、每一次消毒,都是对患者生命的守护。多重耐药菌防控,是护理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现代医院安全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