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李阿姨是社区广场舞的“领队”,平时身体硬朗,连感冒都很少得。可最近半年,她总觉得耳朵里像塞了团棉花,听人说话时总需要重复问“你说什么?”,尤其是左耳。起初她以为是年纪大了听力下降,直到有一天跳完舞后,突然感到胸口发闷、心跳加速,眼前一阵发黑,差点晕倒。
家人赶紧送她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李阿姨不仅患有高血压,还出现了颈动脉斑块,而她的听力下降,正是心血管硬化导致耳部微循环障碍的信号!
“要不是这次晕倒,我根本想不到耳朵的问题和心脏有关!”李阿姨后怕地说。医生解释,耳朵的毛细血管网密集,对血流变化高度敏感,当心脏功能下降或血管出现问题时,耳部往往最先“报警”。
01
为什么耳朵是心脏是“报警器”?
耳朵堪称血液循环的“哨兵”。耳朵内分布着极为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尤其是内耳的毛细胞,对氧气和营养的需求极高。一旦心脏功能下降,像出现心衰、心律失常等情况,或者血管发生硬化,耳部的供血就可能随之减少。
这会导致内耳毛细胞受损,进而引发听力下降或者耳鸣等症状。就好比一个精密的机器,如果供能不足,部分零件就会开始出现故障。
同时,耳朵与心脏之间还通过神经反射搭建起一座“桥梁”。迷走神经是连接耳部与心脏的重要神经通路。当耳部受到刺激,比如寒冷、噪音、压力等因素时,就可能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发心率变化。
反之,心脏出现问题,像心梗、心律失常等,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影响耳部功能,导致耳鸣或听力异常。这种双向的神经反射机制,就像一条隐形的纽带,将耳朵和心脏紧密相连。
从中医视角来看,也有着独特的解释。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记载:“肾开窍于耳”,而心与肾通过“水火既济”相互关联。心脏功能失调,例如心火亢盛,可能间接影响肾气,进而导致耳部出现问题,像耳鸣、耳闷胀感等。这就好比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他相关环节也会受到波及。
02
3种听力异常
或是心脏问题
1.低频听力下降
患者往往难以听清低沉的声音,比如男性说话声、雷声,同时还会伴随耳鸣或耳闷胀感。这是因为心血管硬化导致耳部微循环障碍,内耳毛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受损。
2.突发性耳聋
患者会在72小时内突然听力丧失,还可能伴随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其机制是心脏供血骤减,如心梗,或者血栓脱落堵塞耳部血管,导致内耳缺血坏死。数据显示,约10%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存在心血管风险因素,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3.搏动性耳鸣
患者会感觉耳鸣声与心跳同步,是“咚咚”声,在夜间或安静时加重。这是因为高血压导致耳部血管异常搏动,或者动脉瘤,如颈动脉瘤压迫听觉神经。若搏动性耳鸣持续超过1周,需立即排查脑血管疾病,避免延误治疗。
03
如何做到日常防护?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从诸多细节入手。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听力测试,若出现异常,同步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听力,警惕药物副作用,比如某些利尿剂可能引发耳鸣。还要远离“伤耳又伤心”的习惯,控制噪音暴露,管理情绪压力,戒烟限酒。
在饮食方面,少吃高盐、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多吃富含Omega-3和镁的食物,也可以尝试中医推荐的黑芝麻核桃粥、枸杞菊花茶。
中医调养上,通过按摩耳门穴、翳风穴,以及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来调和气血,增强心肾功能。此外,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心血管检查,若出现听力下降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