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暗示只要心态积极,人就能变年轻。
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与心理学教授、成功老龄化心理学专家贝卡·利维博士在其著作《不被定义的年龄》中,用一项长达23年的追踪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持有积极年龄观的人,比消极看待衰老的人平均多活7.5年,这一延寿效果甚至超出规律运动(1~3年)、控制血压(4年以内)等传统干预手段。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好心态是怎么影响健康的,并总结适合国人的实操方法。
受访专家
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吕继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五病区心理治疗师 刘旭
多项能力在60岁达到峰值
“老了就没用了,没必要吃好的穿好的”“长寿靠基因,努力也白搭”……这些消极认知一直被部分老年人当作真理,但早有多项研究反驳了这些观点。
近期《阿尔茨海默病和认知障碍》杂志发表了中国老年健康调查一项长达15年的随访,结果表明在延长预期寿命方面,遗传因素的影响仅占5%,健康生活方式的贡献超过30%。可见,这种“天注定”的悲观想法是不对的。
我们更需打破的是“衰老=无能”的刻板印象。医学界的“变老悖论”早已证实,尽管老年群体面临更多生理衰退,但自我幸福感评分仍高于中青年。
这是因为,老年人更具备“发现美的眼睛”,擅长聚焦积极体验,向他人传递运动、阅读、社交等正向生活状态,并主动过滤失败等人生中的消极事件,这种心态正是抵御焦虑、疾病的重要心理基础。
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吕继辉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积极心态虽未写入处方,却是低成本、高收益的生理良药。”随着衰老,神经递质逐渐减少,大脑会变迟缓,但积极来看,这意味着情绪会更稳定,也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情绪成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五病区心理治疗师刘旭补充道,人生阅历更丰富,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全面。研究显示,大脑决策能力在60岁达到峰值,风险预判与问题解决能力比中青年时期更强,依然是“当打之年”。
好心态打开三道长寿锁
低龄阶段、健康良好、性格外向的老年人,积极心态的健康效果更明显,但对高龄、慢病患者或性格内向者而言,积极年龄观也不是“鸡汤”。
两位专家结合临床经验,从心理、生理、行为三个层面解答了为什么好心态能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健康收益。
生存意愿“启动”长寿
持有积极年龄观的老年人对生活中可感知的好处超过了可感知的困难,生存意愿更强。这不是空洞的“想活着”,而是“觉得生活有奔头”的实际感受,比如享受带孙辈的天伦之乐、体会学新技能的成就感、感受志愿活动的价值感。

当老年人有了清晰的生活目标,大脑会持续分泌多巴胺等“快乐激素”,形成“心态积极→激素平衡→免疫力提升→健康改善”的正反馈。
抗炎症是核心“途径”
《大脑、行为与免疫》期刊发表的研究发现,主观年龄更年轻的人,体内C反应蛋白(反映慢性炎症的关键指标)水平显著更低。
主动“落实”健康生活
积极心态会转化为主动的健康行为。近期,英国萨里大学发表在《医疗保健》的研究对1699名50岁及以上英国居民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老年人,尤其是有健康问题的人,若对衰老持积极态度,更有可能参与适当的运动锻炼。
对老年人来说,积极年龄观能起到“心理缓冲”作用,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不轻易放弃,主动作出健康选择。即使患病,也会主动就医,而不是自暴自弃。
真积极≠假麻痹
说起“积极年龄观”,不少老年人陷入误区,要么把忽视健康当成心态好,觉得“我吃嘛嘛香,不用体检”,要么把自我设限看作接受衰老,将“人老了别折腾了”挂在嘴边,不愿尝试新事物。这种“假积极”的本质是对衰老的逃避。
养成真正的积极年龄观,利维博士给出了ABC训练法则,即Awareness(意识到消极想法)、Blame(不指责衰老)、Challenge(挑战自我),两位专家结合此法则给出了适合国人的实操方法。
无意识变有意识
隐性的消极暗示,会逐渐转化为生理上的衰退。
坚持几周,就会发现自己在面对年龄相关挑战时,第一反应不再是“我不行了”,而是“我换一种方法再试试”。

“悲老”变适老
若发现自己的抱怨经常与生理健康相关,比如“体力跟不上”“脑子不清醒”,需理性排查疾病原因,如有没有规律服药、最近睡眠怎么样、是不是缺乏运动了……
有些老年人的记性差、听不清,并非不可逆的衰老,而是疲劳或耳部炎症引发的暂时性问题,只要对症治疗便可好转。
小事成就“积极”
不同老年人可在生活中尝试三类小事,激活身心活力。
独居老人可养一盆多肉植物,或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建设与治理;带孙老人可陪孩子读绘本,为其准备健康零食;慢病老人每天整理药盒、记录血压血糖值等,做到自身健康心中有数。
独居老人可用手机拍拍花草、晚霞,捕捉美好瞬间分享给子女或朋友;带孙老人和孙辈一起做小手工,或拍照记录他们的“成长瞬间”集纳成册;慢病老人不妨每日收听健康广播节目、看健康类报纸,记录下实用知识点。
老年人一定要保持学习,让大脑神经元保持活跃,可间接提升积极情绪。每日写下一个新知识,无论是防病技巧,还是家居妙招,及时记录下来,动脑又动手。▲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