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在医院里,沟通也可以成为一种精密的仪器……
近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模拟中心,一堂特殊的“临床课”正在进行。这里没有听诊器,没有病历本,教学工具是“语言”,诊断对象是“关系”。
这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倾听为桥·信任为舟”沟通能力提升系列活动的第二期现场。消化内科的青年医师们通过角色互换,演绎着医患沟通中微妙的情感流动。
“一起简单的术后并发症,因沟通不到位演变为医疗纠纷;一份知情同意书签署不规范,导致医疗机构承担不必要的责任。”门诊部陈伟从法律法规角度剖析指出,良好的沟通不仅是服务艺术,更是医疗安全的制度要求。
陈伟通过多个临床实例证明,规范的沟通流程、完整的告知义务履行,既能保障患者权益,也是保护医务人员的重要手段。他带来的专题分享《从法律法规方面看医疗安全》,为医患沟通提供了新的维度。
“我肚子痛了1年了,跑了好几家医院,医生你帮我看看吧。”“检查结果给我,先做个胃肠镜检查。”“等候2小时,看病2分钟,算了,先去做检查吧……”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具体是哪里不舒服,我先帮您做个触诊,以往有没有相关病史……”九问九思,从专业角度全方位考虑患者病情。
消化内科日常门诊中频繁上演的对话,被原汁原味地搬上了情景剧舞台。护理团队在情景剧中生动展现了如何通过细致的健康教育和情绪安抚,帮助患者克服检查的恐惧。
“我们常常责怪患者不配合,却很少去想:他们为什么抵触医生?”演出结束后,一位住院医师感慨道。
活动现场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3组情景对比,展现了沟通方式转变带来的不同结果。
同样的病情,同样的治疗方案,当医师从“你必须做这个检查”转变为“我理解你对检查的担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需要它”时,患者的反应从抵触变为配合。
“医学不仅要关注病灶,更要关注带着这个病灶生活的人。”消化内科主任李修岭在点评中指出,沟通不是技术的点缀,而是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院消化内科第二党支部书记、科护士长申丽香在答疑环节中说:“护理工作是医患沟通的第一道桥梁。有效的沟通不仅能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更能直接影响治疗依从性。”她结合临床实例补充道:“比如在胃肠镜检查前,护士耐心解释准备工作的必要性,就能显著降低检查中断率。”
本次消化内科专场延续了首期心血管内科的“理论+实景+互动”模式,但增加了更具深度的“角色反串”环节——让医师体验患者角色。
“当我扮演那个腹痛难忍却被告知‘检查结果没问题’的患者时,突然理解了那种不被信任的感受。”一位参与演出的主治医师说。
该院内科党总支书记李红说:“我们将沟通能力提升纳入医务工作者核心技能培养体系,就是因为认识到,再先进的诊疗技术也无法替代有温度的沟通。”
这场关于沟通的探索,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彰显医学人文精神的又一次有益尝试。从9月的心血管内科到10月的消化内科,关于医患沟通的探索将继续在该院不同科室开展,让医患双方成为携手对抗疾病的战友,驱散病痛,守护健康。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