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霜降已至,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吃甜食都不怕,但就怕这几件事!
创始人
2025-10-25 11:17:10
0

霜降一到,天气说变就变,早晚那点凉意直往骨头缝里钻。街头巷尾的糖炒栗子、桂花糕、红薯摊也开始热闹起来。这个时候,不少人嘴馋,忍不住买点甜食解解馋。糖尿病患者看着也馋,可一听“甜”这个字,心里就警铃大作,转头就走,仿佛吃一口就会“犯事”。

其实真不至于这么紧张,真正让医生揪心的,还真不是那点甜,而是一些被忽视的生活习惯问题。吃点甜的,不一定出事;但有些事不注意,才是真的麻烦。

每年霜降之后,医院里接诊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会有一波小高峰,不少人都是因为“控糖过了头”。吃饭吃得特别素,主食减得一塌糊涂,还动不动就不吃饭。医生一问,才发现根本没测过血糖,全靠“感觉”来判断是不是血糖高。

问题是,低血糖的“感觉”有时候跟感冒差不多,头晕、出冷汗,等真晕过去就来不及了。人在低血糖的时候,大脑供能不足,时间久了容易出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1.吃得不对:过度控糖反致低血糖

有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35%的患者至少经历过一次严重低血糖。这个比例不低。而且,大多数人对低血糖的危险性认识远远不够。高血糖是“慢性杀手”,低血糖是“短期炸弹”,两者哪个更危险,不是说说而已。

特别是在降糖药或者胰岛素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食物摄入突然减少,血糖骤降的风险是非常大的。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甜,而是要吃得对,吃得稳,而不是“断糖式”控糖。

很多人怕吃得多,就节食。怕血糖高,就干脆不吃主食。但主食是碳水的主要来源,尤其是谷物类,对维持正常血糖波动有很大意义。

长期摄入不足,身体就开始燃烧蛋白质和脂肪来补能,酮体生成增多,引发酮症酸中毒。也就是说,不是吃糖的问题,而是不能乱减糖。控糖不是绝糖,这是基础常识,不能忽略。

人一旦吃得不够,精神也差,注意力下降,情绪容易波动,整个人都蔫了。低血糖的时候,还容易误把疲惫、出汗这些症状当作其他病的征兆,从而延误处理。糖尿病人应该遵循“少量多餐、规律饮食、主食+蛋白质+蔬菜”的搭配,而不是一刀切式节食。哪怕想减肥,也得在医生指导下慢慢来,不能图快。

2.动得太少:一坐一天,胰岛素不听话了

再说坐着不动这件事,真的是很多糖友的大坑。尤其现在天气凉了,大家都不太想动。很多人一天坐电脑前八小时,下班回家继续瘫着。

时间久了,哪怕饭吃得再清淡,血糖也很难控制住。因为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是靠“动”出来的。动得少,胰岛素就像“耳背”了一样,怎么喊都不听指挥,血糖自然居高不下。

国内一项对3000多位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调研发现,日均运动少于30分钟的患者,血糖达标率不足40%,而每天有规律活动的人群中,血糖达标率超过60%。这是非常现实的数据,光靠药是不够的。运动能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也能提高基础代谢水平,让身体“自我调节”的能力更强。

但很多人一听到运动就头大,觉得一定要去健身房或者跑步才算。其实不是。哪怕是在家里简单走动、原地踏步、饭后散步10分钟,对血糖也有明显的帮助。关键是要养成每天都动的习惯,而不是突然“爆发式”运动一小时,再连续三天躺平。规律,比强度更重要。

天冷了,不想动很正常,但不是不能动。可以考虑做点轻柔的室内活动,比如八段锦、简单的拉伸操,或者听个广播随音乐走动几圈。

重要的是,让身体保持一种“活着”的状态,不让肌肉陷入懒惰状态。别指望坐着坐着血糖自己就稳了,那是对身体太乐观了。

3.调得不到位:不测血糖、不调药量是最大隐患

很多人觉得,测血糖太麻烦了。要扎手指,要记数字,还得对照标准值来判断,干脆就不测了。结果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血糖波动,不知道药量是否合适,也不知道到底哪顿饭影响最大。这种“盲目治疗”的状态,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国家卫健委曾发布数据,全国糖尿病患者中,仅有一半左右人群进行过规律性血糖监测。也就是说,很多人处于“蒙着眼开车”的状态,不管前方有没有坑,都是一脚油门踩到底,撞了再说。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觉得反正吃药了,就不测了,更容易因为药量固定却不调节导致血糖剧烈波动。

血糖监测不仅是个数字的事,它是用来“反馈治疗效果”的。如果发现某段时间血糖偏高,是不是最近饮食有问题?或者活动少了?是不是药效时间不对?这些都需要根据血糖数据来做调整。不测血糖就等于不给医生提供判断依据,也不利于自我管理。

特别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更要注意监测。因为胰岛素是直接调节血糖的工具,用量不当极容易出事。如果不测血糖,不调剂量,那就像“闭着眼开药”,风险很大。医生再有经验,也不可能猜出每天的波动数据。要么测血糖,要么承担未知的风险,没第三条路可选。

其实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管理。吃一点甜的,不至于让人立刻出问题。真正拉响警报的,是那些常被忽略的“小事”——乱节食、不活动、不监测。

很多人总想着靠“意志力”控糖,结果搞得自己整天情绪低落、状态差,还得不到好效果。健康管理,不是靠压抑自己,而是靠科学的生活方式来维持。

霜降时节,气温骤降,身体的代谢状态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糖尿病人的身体本就容易受气温影响波动明显。这时候更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清楚每一个决定、每一次饭菜选择、每一个坐下不动的借口,背后都有可能成为血糖失控的导火索。

其实也不需要搞得太复杂,把握几个核心原则就好。吃得有度,别一味控制糖分忽略了营养;动得规律,不追求强度但要持续;调得及时,随血糖波动灵活调整药物和生活习惯。真正的健康,是和身体“做朋友”,而不是和它对抗。

参考文献:

[1]王增武.糖尿病低血糖事件的预防与处理[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1):1-5.

[2]李春华.糖尿病患者运动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3,38(10):1127-1132.

[3]宋怡然,张静.家庭自我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362-367.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糖尿病血糖控制现状调查报告[R].2023.

[5]张晶,王涛.不同控糖策略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4):290-294.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越来越多人因冠心病离世!医生提... 冠心病,作为一种典型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根据研究,冠心病的发病率...
男性喝酒后,如果经常出现5种异...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饮酒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男性,在社交场合中往往难以避免饮酒...
肠道推粪猛将,白菜黄瓜靠边站!... 每到换季,总有邻居在电梯里闲聊“我最近吃白菜、黄瓜,怎么还是经常便秘?” 这让我想起了72岁的王大爷...
天津普瑞眼科单明华解惑:“老花... 随着年龄增长,不少中老年朋友不仅面临“老花眼”的困扰,还可能受到白内障的威胁。这两种眼病究竟有何不同...
秋后,少吃鸭肉和鸡肉,多吃3肉... 嘿,咱老辈人常挂嘴边儿说 “秋补要顺时”,可这秋补不是瞎补一通哈。你想啊,夏天那暑气可太厉害了,把咱...
最佳入睡时间点找到了!从今晚起... 都说“早睡早起身体好”,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别说晚上十点睡觉了,甚至凌晨两点还在刷短视频…… 但很多人...
肠道“营养吸收梦工厂”探秘:孙... 我是个普通上班族,每天的生活就是办公室和家两点一线。饮食上也特别不规律,外卖、泡面成了我的家常便饭。...
甲减患者能吃减肥药吗?会和甲状... 一、甲减患者能否吃减肥药?—— 不建议自行服用,需严格遵医嘱评估 甲减患者的体重增加本质上与甲状腺激...
浮针刘玉莲医生怎么样?浮针疗法... 在传统医学与现代疼痛医学的交汇处,一种名为浮针的创新疗法正为带状疱疹患者带来突破性希望。北京和平中西...
原创 别... 现在的年轻人要说最焦虑什么?除了35岁职场危机,颜值焦虑怕是要排在前三了。刷着短视频,满屏都是锥子脸...
GIC继续加仓和铂医药,释放的... 港股创新药板块经历大幅回调之际,一家顶级的国际主权基金却逆势加仓。9月以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
如果有人告诉你2型糖尿病、血糖... 2型糖尿病是一种病情持续进展的慢性代谢疾病, 它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原因是它可以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
填补空白 郑大一附院牵头制定肝... 本报讯(记者 常娟)近日,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肝胆胰外一科一病区党晓卫团队牵...
霜降护安康 中医进万家 原标题: 霜降护安康 中医进万家 西宁市城北区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10月23日上午,由西宁...
最早提出养生概念的著作——《庄... 庄子,名周,宋国(今商丘)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是先...
别让这些 “隐形习惯” 拖垮男... 生活里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正悄悄消耗着男性健康,可大多数人每天在做,却毫无察觉,等到身体亮红灯才...
关节保护技巧,日常生活中的“节... 对于风湿病患者而言,关节是宝贵的资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磨损、避免过度负荷,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问。...
北京协和发布:糖尿病可以吃的食... 糖尿病这事儿,一听就脑壳疼。尤其是吃,稍微嘴馋点,血糖飙得比房价还快。北京协和医院这回可算给糖友们“...
减脂期能吃主食吗?推荐5种低G... 本文作者:食戟社 “减脂就要戒主食”“吃米饭等于长肉”,不少人在减脂期把主食当成“洪水猛兽”,结果饿...
绵阳市富乐实验中学顺利举办青春... 10月21日,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粉红羽翼”女童青春期健康教育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