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度抑郁的时候,你连基本的沟通都不想做,连人都不想见。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或力气去做事,也不会进行基本的社交,更不敢和人沟通交流,我问你,怎么去忙?怎么干活?
这句话,让多少父母逼着孩子走了错路,让孩子更痛苦、更难受。很多人以为抑郁是闲出来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一个人 “内核” 出了问题 —— 这里的 “内核”,既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身心机能失衡,也契合中医 “脏腑气血失调” 的理论 —— 他根本无法正常社交,更无法投入工作。要知道,工作离不开与人沟通交流,可当自己深陷痛苦时,社交必然会出问题,与同事的关系也会陷入僵局,这样一来,“动” 反而不如 “静”,强行忙碌只会加重内耗。
很多人没意识到,抑郁症往往是躯体先出问题,随后精神才受影响,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而中医理论对此早有深刻阐释,尤其是 “七情致病” 的规律,更是道破了身心失衡的关键。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本是人体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如果情绪过度、持续过久,就会损伤对应的脏腑: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郁、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当脏腑功能受损,气血运行不畅,躯体症状便会显现,而躯体的不适又会反过来加重情绪失衡,最终陷入 “躯体不适 — 情绪紊乱 — 脏腑更虚” 的恶性循环,这正是抑郁症患者身心双重痛苦的根源。
就像我一位学员的经历,便完美印证了这一点。四年前,她因重度肾积水住进医院,左肾重度积水、右肾轻度积水,手术后左肾仍有轻度积水。医生一句 “未来可能再次重度积水,甚至右肾也会出问题”,让她瞬间被 “恐” 的情绪吞噬。中医讲 “恐则气下”,“肾在志为恐”,过度的恐惧直接损伤肾的功能 —— 肾主藏精、主纳气,是人体精气的根本。当肾气受损,精气无法固摄,她的 “精气神” 开始涣散,躯体也变得极度虚弱:吃一点凉的就半夜岔气,肚子难受得只能爬起来喝热水缓解;身体有炎症时,吃一点辣就不停咳嗽。
后来,她以为身体好转,便去一所农村学校上班。可当时身体根本没痊愈,加上一位老师离职后工作量骤增,她很快感到 “能量不够用”,甚至觉得自己会快速衰老、活不过两年。这种持续的 “忧” 与 “思”,又进一步加重了脏腑损伤 —— 中医说 “忧则气郁”“思则气结”,长期的忧虑会导致气机郁滞,过度的思虑则会使气机郁结于脾,脾主运化,脾失健运便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而气血亏虚又会让精神愈发萎靡。那段时间,她的 “魂不守舍” 越来越严重:上着课突然不知道自己在哪、在做什么;监考时看着窗外的大楼,意识会突然出离,觉得眼前的场景和人都无比陌生;半夜里,已故之人的身影总在眼前浮现,甚至产生了被卡车撞、跳湖的轻生念头 —— 这正是 “悲则气消” 的表现,过度的悲伤耗散了肺气,而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弱则精神失养,绝望感便会彻底笼罩身心。
直到她辞职回老家,情况才开始好转。下火车看到来接她的父母,魂魄突然安定;奶奶用家乡话心疼她 “瘦了”,让她多吃饭;亲戚邻里叫着她的小名,喊她吃饭、散步、走亲戚、聚会 —— 这些温暖的陪伴,像一场温和的 “情志疏导”,慢慢化解了她心中的郁气、结气。中医认为 “喜则气和志达”,适度的愉悦能调和气机,而家人的关爱、熟悉的环境带来的安全感,恰好缓解了她长期的恐惧与忧虑,让紊乱的脏腑功能逐渐恢复。她自己也说,农村的 “叫魂” 很有一套,其实从中医角度看,这更像是通过情感联结与环境调节,帮助她收敛涣散的精气,让 “魂” 归位 —— 要知道,“肝藏魂”,当肝气调达、气血充足,“魂” 才能安稳守在体内,人也才能摆脱 “行尸走肉” 般的痛苦。
在家里的三个月,是她最开心的日子。她像回到童年,在回忆中疗愈自己,与过去那个坚强的自己重新链接,渐渐敢出门与人沟通,甚至能去地里干活。这期间,她不仅在心理上得到修复,躯体也在休养中慢慢恢复 —— 气血渐足,肾气渐固,肺气渐充,之前的岔气、咳嗽等症状也随之消失。这也印证了中医 “身心同调” 的理念:躯体的康复能滋养精神,而情绪的平和又能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二者相辅相成。
其实,身体与心理的关系,从来都是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身体出问题,心理会跟着失衡;心理陷入困境,身体也会出现各种不适。就像中医 “七情致病” 所揭示的,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脏腑气血,而脏腑的损伤又会反过来放大情绪问题。所以,面对焦虑与抑郁,绝不能只靠 “忙起来” 来逃避,也不能只盯着心理问题而忽视躯体不适,最正确的方法,是像这位学员最终做到的那样 ——身心同调:既要通过休养、适度运动调理躯体,让脏腑功能恢复正常,气血运行通畅;也要通过情感陪伴、自我疗愈疏导情绪,避免七情过度损伤脏腑。
有人问,病一定是坏的吗?或许不一定。如果不是这场焦虑抑郁,我的这位学员可能不会停下脚步思考人生,也不会有机会陪伴父母、疗愈童年的创伤。这场困境最终成了她人生的 “解药”,让她在身心同调中找回了自己。
人生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焦虑与抑郁或许也是其中之一。但只要我们读懂身心的信号,像中医那样重视 “七情与脏腑” 的关联,坚持身心同调,就一定能走出困境,重新找回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