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叶脉,蕴藏当代科学的健康密码。《柳叶刀》《自然》等顶级期刊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一杯清茶,远不止于提神解渴。从对抗身体衰老时钟、守护大脑活力,到调节失眠带来的代谢紊乱,甚至精准“指挥”肠道菌群。这篇科普,就带大家看看最新的科学证据,揭秘一杯茶背后那些令人惊喜的健康潜能,以及如何更聪明地“喝”出健康。当然,科学有边界,饮茶也需智慧,理性看待才能让这杯历久弥新的饮品真正为健康加分。
01
每天3杯茶,抗衰老效果最佳
2023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赵星与肖雄研究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发表题为《Tea consumption and attenuation of biological aging》的原创论文,该研究通过整合中国多民族队列(CMEC)7938名30~79岁成年人及英国生物银行(UKB)5998名37~73岁中老年人的长期健康数据,首次采用国际公认的衰老标志物(如端粒长度、表观遗传时钟)进行量化评估,发现持续饮茶者生理衰老速度显著减缓——每天饮用约3杯茶(对应6~8克茶叶)的群体展现出最强抗衰老效应,其表型年龄比实际年龄平均低1.41岁(CMEC队列)和1.93岁(UKB队列),且关键炎症指标显著降低。研究团队特别指出,这种效应在绿茶、红茶饮用者中最为显著。
02
普洱茶:肠道菌群“指挥官”降三高
2019年10月,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赵爱华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李后开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Theabrownin from Pu-erh tea attenuates hypercholesterolemia via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bile acid metabolism》的文章,首次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证实:长期饮用普洱茶确实有助于降低“三高”和改善肥胖问题。这项研究同时用小鼠和志愿者进行对照试验:给高脂饮食的小鼠和人类受试者饮用普洱茶四周后,发现无论是动物还是人,血液和肝脏中的胆固醇水平都显著下降,体重也得到控制。
关键发现藏在普洱茶汤的深色里。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茶褐素(茶汤呈红褐色的主要原因)。这种物质进入肠道后,会精准调节肠道菌群,特别抑制某些分解胆汁的细菌。茶褐素就像肠道菌群的“指挥官”,指挥身体把有害胆固醇变成废物排出。
03
每天喝茶,痴呆风险降16%
2022年9月2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的子刊《Nature Aging》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的研究,题目是《饮茶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一项针对365,682名参与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分析了英国生物库中超过37万名50~74岁参与者的健康数据,并进行了长达约9年的追踪。研究得出的核心结论是:与完全不喝茶的人相比,每天喝茶的人患痴呆症的整体风险降低了16%。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喝茶的量与痴呆风险之间存在一种“U型”关系,也就是说,喝茶的好处并非越多越好,每天喝1到6杯茶(每杯约250毫升)都能有效降低风险,其中每天喝3杯左右效果最佳(风险降低可达25%至29%),而超过6杯后,保护作用会有所减弱。研究还发现,喝茶对预防血管性痴呆的效果可能比对阿尔茨海默病更明显。当然,研究者也指出这是观察性研究,证明了相关性而非绝对因果关系,并且结论可能受到参与者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项研究为饮茶可能对大脑健康有益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证据。
04
长期饮茶有助于
缓解慢性失眠导致的代谢失衡
中国科学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揭示了长期喝茶如何帮助缓解慢性失眠带来的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失衡,从而减轻代谢性疾病风险。这项研究由西湖大学、中山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联合开展,基于两个大型中国人群队列——广州居民营养与健康队列(4000多名中老年人)和广东微生物组计划队列(10000多名参与者),进行了平均6.2年的跟踪随访和多组学分析。
研究发现,慢性失眠会显著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减少关键菌属的数量,同时导致初级胆汁酸水平升高,而次级胆汁酸水平下降,这些变化通过肠道微生物-胆汁酸轴介导了失眠与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的关联。重要的是,长期饮茶习惯在健康人群和慢性病人群中均能减轻失眠对这些指标的不良影响,提示喝茶可能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帮助维持肠道和代谢健康。该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饮茶在调节失眠相关代谢问题中的作用机制。
05
茶通过双重通路“狙击”慢性炎症
基于武汉轻工大学应剑团队2025年发表于药学顶刊《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的权威综述,茶被证实通过双重通路对抗慢性代谢炎症:茶多酚、茶色素等核心成分能重塑肠道菌群,可使双歧杆菌、阿克曼菌等益生菌增殖2.3倍,同时减少内毒素入血风险;更重要的是,茶能促进肠道生成短链脂肪酸,激活保护性受体,从而强化肠道屏障功能。在分子层面,茶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NLRP3炎性体活化和调节Nrf2通路,显著减轻线粒体损伤相关的慢性炎症。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该机制对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炎症指标改善具有明确效果。但需注意两大现实因素:不同茶类(绿茶、红茶等)因加工工艺差异,其抗炎成分含量和作用强度存在区别;个体肠道菌群差异可能导致干预效果波动。
06
EGCG的直接抗癌机制
2021年2月13日,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生物科学系王春雨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题为《EGCG binds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N-terminal domain of p53 and disrupts p53-MDM2 interac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绿茶关键成分EGCG的直接抗癌机制:EGCG能像“分子钥匙”一样精准结合人体抑癌蛋白p53的特定区域(N端结构域),阻断癌细胞用于降解p53的“破坏开关”(MDM2蛋白)。这使得p53在癌细胞内稳定性提升1.8倍、浓度增加30%,从而高效激活抗癌通路(如诱导癌细胞凋亡),该发现为靶向p53的抗癌药物设计开辟全新方向(传统药物无法靶向该区域)。但需注意两大现实局限:实验所用EGCG浓度远超日常饮茶可达到的水平(人体对EGCG吸收率不足1%);约50%癌症患者的p53蛋白已发生突变,此机制对其无效。因此,研究虽具重大药物开发价值,不能直接推论“喝茶防癌”,理性看待饮茶与抗癌的关系至关重要。
声明:本文内容摘录自国际专业期刊,仅作科普,不构成任何商业或医疗建议。科学结论需结合个体差异理性看待。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5年8月刊
文|罗涵潇
图|欧巴非 阿邱
编辑|汐汐
审核|吴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