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每年高温天气一到,急诊科里最常见的不是中暑,而是心脑血管事件。
最典型的就是高血压脑出血。这不是偶然堆积,是在极端气温下,人体调节血压能力迅速下降,短时间波动幅度大到足以冲破血管壁的承受能力。
高温天气里,很多人不觉得自己状态差,照样出门、做事、应酬,血压却已经悄悄升到了临界线。
有的人平时血压还算平稳,但就是在特定的几个时段突然出事,而这几个时间点,并不在人们的日常警惕里。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清晨5点到9点这段。 这个时候交感神经开始兴奋,肾上腺素水平迅速上升,是全天血压第一个高峰期。
尤其在高温环境下,夜间睡眠质量下降,大脑皮层处于半激活状态,清晨醒来交感激活程度更强。这个阶段,本身就是高血压患者最危险的时间点。
很多人都不知道,起床太快、洗冷水脸、早上赶时间、喝浓茶咖啡,这些看似平常的小动作,都可能加重血压波动,引发脑部小血管破裂。
第二个高危时间段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尤其是户外暴晒下。高温引起的血管扩张,会诱发体液大量丢失,血液浓缩,血压波动加剧。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选择在户外运动、骑车、晒太阳,很容易出现低钠低钾状态,引起心率不齐、血压反弹。
很多人以为血压在高温下会下降,其实恰恰相反, 部分个体尤其是老年人,在高温中因脱水出现代偿性收缩压升高,血压不降反升。
中午这段时间气温达到全天顶点,若又处于空调房与高温环境的频繁切换中,血管的冷热交替收缩扩张,会带来巨大的应激负荷。
有研究证实, 在气温高于35℃以上的城市,这段时间段内的高血压急症发病率上升了26%以上。
下午四点到六点是第三个容易出事的时段。这个阶段人体处于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后的恢复期,但对很多高血压患者来说,这不是放松期,而是一个“返弹期”。
尤其是在连续高温天数超过3天之后,身体的热应激系统疲劳,原本通过出汗、排尿、扩血管来控制体温和血压的能力下降, 体内的热量蓄积,心率升高,血压开始出现第二波升高。
有的患者在这段时间会出现头晕、视物模糊、走路不稳,很多人以为是中暑,其实是脑部供血紊乱。
如果这时候再来一顿高盐、高脂的晚餐,或者情绪激动,血压冲击会进一步加重脑出血的风险。
最后一个时间点是夜间10点到凌晨1点。这个时间本应是副交感神经占主导、身体进入休整状态。
但对部分高血压患者,尤其是非杓型高血压(夜间血压不下降)来说,这段时间血压不降反升。
非杓型高血压在所有高血压患者中占比约为30%-40%,是脑卒中、心梗、心衰的独立高危因素。
高温干扰睡眠节律,使大脑难以进入深度睡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节律被打乱,血压无法在夜间有效降低。
特别是在水分摄入不足、睡前饮酒等行为影响下,夜间血压常常处于高位甚至波动状态。
有的病例数据显示,一部分患者是在凌晨一点左右因脑出血昏迷,被家属发现时已经失去意识。这类时间点极难被提前预判,只能靠平时规律监测来掌握节律变化。
这些时段的共同点不是高温本身,而是高温加上血压调控机制紊乱。
这种紊乱并不只属于已有高血压的人。有些人自认为身体好, 从未测过血压,却因为耐热能力差、交感神经调节能力差,第一次血压爆发就直接造成脑出血。
这类“隐匿性高血压”人群越来越多,往往在体检中也未表现出高风险特征。
很多人把血压波动归因于天热、上火、劳累等临时因素,而忽略了温度本身对血管内皮的直接刺激作用。
极端高温会激活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导致一氧化氮合酶表达降低,血管舒张功能下降。
而血管舒张功能一旦下降,就意味着血管的应激能力弱化,容易形成微小损伤,在血压升高的作用下这些损伤会变成破口。
特别是脑部的穿通动脉和小动脉,这些血管直径小、管壁薄,是高血压冲击下最容易破裂的地方。
一项基于MRI扫描的研究中发现,长期高温暴露下,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病变面积比正常温度下多出18%-22%。这些变化早期无感,但对脑出血风险有着明显的推进作用。
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人即使发现自己血压高,也只是吃药控制数字,却忽视了血压节律的稳定性。
高温打乱的不只是绝对数值,而是日夜节律、血管应答能力、内分泌调控三方面的协同机制。
这个机制被干扰后,哪怕血压白天看起来正常,夜间或清晨也可能突然飙升。特别是那些自行停药、间断服药、不记录血压变化的人群,更容易在不知情中进入高危状态。
有个误解很普遍:天气热了,血管扩张,血压应该降。这个说法理论上成立,但只适用于身体代偿能力正常的人群。
对高血压患者、高龄人群、心功能不全者,这种血管扩张反而会引发失衡。
血压控制靠的不只是药物,还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肾功能、血容量,这些环节在高温下都会受到干扰。如果基础调节功能差,血压不降反升是常见表现。
有研究指出,在连续高温暴露三天以上的环境下,高龄高血压人群中血压升高的比例高于血压下降的比例,尤其以舒张压波动为主,而舒张压波动与脑出血风险关联更大。
很多人忽视了高温的累积效应。 不是某一天很热就会出问题,而是连续多日高温让身体失去调节能力。
如果一个人在高温天感觉一切正常,但测出来的血压高于平时,是否就该马上干预?
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但从医学角度看,高温天气里发现血压升高,就要比平时更加重视。
哪怕只是比平时高了10-15毫米汞柱,也有可能是中枢调控系统出现了代偿性障碍。
如果不及时干预,接下来的某个时间点,比如凌晨、清晨、暴晒后、情绪波动后,血压会进一步上冲。
而这个阶段,常规的主观感受并不能作为参考,很多人在脑出血前几分钟都没有任何不适。
最稳妥的做法是动态监测血压变化, 观察是否呈持续升高趋势,如果是,就需要调整用药、补充水分、控制情绪、减少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