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是急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后遗症,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其诱因和症状,抓住黄金治疗期,能显著降低致残率,提升康复效果。
高血压是中风偏瘫的 “头号推手”。长期血压控制不佳(收缩压≥140mmHg 或舒张压≥90mmHg),会使脑血管壁逐渐硬化、变脆,就像老化的水管,在血压骤升时容易破裂出血,或因血流冲击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数据显示,70% 的中风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其中未规律服药者的发病风险是规范治疗者的 4 倍。情绪激动、熬夜、突然用力等因素导致血压骤升,是诱发中风偏瘫的直接导火索。
糖尿病加速脑血管 “老化”。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偏高,会损伤全身血管,包括脑部微血管,导致血管狭窄、血流缓慢,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风偏瘫的发生率是血糖正常者的 2.2 倍,且发病年龄更早,恢复更慢。血糖波动越大,脑血管损伤越严重,约 30% 的糖尿病患者中风后会出现重度偏瘫,生活无法自理。
心房颤动暗藏 “血栓危机”。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紊乱,血液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就可能堵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中风,导致偏瘫。这类患者的中风往往突然发作,无明显前兆,约 20% 的房颤患者首次中风就会出现偏瘫,且致残率较高。数据显示,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中风偏瘫风险是常人的 5 倍。
不良生活习惯叠加风险。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液黏稠度增加;酗酒会导致血压波动、血管痉挛;高盐高脂饮食会引发动脉硬化;肥胖和缺乏运动则会降低血管弹性,加速血栓形成。同时存在 3 种以上不良习惯的人群,中风偏瘫发生率是健康人群的 3 倍,且多在中年时期发病。
中风偏瘫的症状具有突发性和特异性,可通过 “FAST 原则” 快速识别:F(Face 面部) 一侧面部麻木、口角歪斜,微笑时两侧面部不对称;A(Arm 肢体) 单侧手臂无力或无法抬起,双手平举时患侧手臂会下垂;S(Speech 言语) 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T(Time 时间) 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 120,时间就是生命。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行走不稳(向一侧偏斜)、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症状。不同部位的脑血管病变,偏瘫表现也有差异:大脑中动脉闭塞会导致对侧肢体完全瘫痪;脑干病变可能伴随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小脑病变则以平衡障碍、肢体协调差为主要特点。
中风偏瘫的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 6 小时内,尤其是前 3 小时。及时送医后,通过头颅 CT 或磁共振明确病变类型(出血性或缺血性),采取针对性治疗:缺血性中风可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恢复血流;出血性中风需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手术清除血肿。数据显示,发病 1 小时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偏瘫程度明显轻于 6 小时后治疗者,且 3 个月内恢复生活自理的概率高 2 倍。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规律服药,定期监测指标;房颤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治疗;养成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的习惯。出现疑似症状,千万别 “等症状缓解”,每延误 1 分钟,就可能多损失 190 万个神经细胞。早识别、早送医,才能为康复赢得先机,最大限度减少偏瘫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