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开始炖各种汤,尤其是鸡汤、鱼汤等营养丰富的汤,甚至在粥中还放入党参等补气的中药饮片。不少人认为,喝汤比吃肉更有营养?
“吃肉不如喝汤”,认为营养都溶在汤里,只有喝汤才能吃到食物的“精华”。其实这是个误区,时间久了,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尤其是对肿瘤手术后消耗大的患者。因此,汤里的营养物质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多,大部分营养还是在食材里。
长沙的张先生患有下咽癌,日常吞咽困难和喉咙疼痛,妻子便每天为他做易吞咽、易消化的煲汤和粥品,鸡汤、鸭汤、鱼汤、肉汤换着花样做,还在粥里放入枸杞、党参等中药饮片。结果张先生的体重变轻了。经诊断,张先生为营养不良。
鸡汤、肉汤、鱼汤,这些汤的蛋白质含量都远不及肉块本身。汤中蛋白质含量太低,仅有1-2%,而肉块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5%-20%。因此喝汤完全达不到增加营养的目的。
另外,汤的营养密度较低,骨头中的钙、铁元素都属不溶性成分,因此,对消化吸收能力正常的人来说,每天只喝汤而不吃成块的肉,摄入的蛋白质、钙、铁等必备营养都会低于身体所需。
一些手术、放化疗或生物治疗等的老年患者,可能吃少许食物就会觉得腹胀,喝汤会占据胃空间,影响其他营养食物的摄入,导致老人膳食单一,出现营养不良症状。
因此,建议老人连汤带食物一起吃,或者把食物如粮食类、蛋类、奶类、肉类、鱼类、豆制品、蔬菜类等,用粉碎机搅碎并调成高浓度的自制匀浆膳吃下,这样既便于吞咽又有利于消化吸收。至于那些牙口很好,食欲旺盛,消化能力正常的人,直接吃肉就好,不必依赖煮汤方式来“增加”营养了。
汤,怎么煲更营养?
煲汤要兼顾营养与风味,关键在于科学选材、精准控制火候与时间、合理调味及避免营养流失。以下综合多来源的专业建议,分五大维度系统解析:
1、食材搭配:营养协同与鲜味密码
主料选择:按需定制
补气血:乌鸡+红枣/桂圆(促进血红蛋白合成)
滋阴润肺:银耳+莲子/雪梨(银耳多糖增强免疫力)
健脾养胃:山药+枸杞(山药黏液蛋白保护胃黏膜)
低脂高蛋白:菌菇+豆制品(菌菇含β-葡聚糖,豆腐提供植物蛋白)
天然鲜味物质利用
谷氨酸大户:香菇、海带、番茄(谷氨酸与盐结合生成“天然味精”)。
核苷酸协同:干贝+鸡肉(肌苷酸与谷氨酸叠加,鲜味提升8倍)。
增甜提鲜:玉米、胡萝卜(富含果糖,平衡酸涩感)。
2、火候与时间:营养保留的核心
分阶段控温法则
大火煮沸至汤面浮白沫,转小火保持“微沸不翻腾”(85-95℃最佳)。
避免持续沸腾,防止蛋白质过度变性导致汤浑浊。
去腥阶段:肉类冷水下锅大火煮沸,焯水去血沫(减少杂质嘌呤)。
精华释放阶段:
焖熟阶段:关火后加盖焖20-30分钟(风味物质充分融合)。
3、调味技巧:减法艺术
盐的黄金时机
出锅前5分钟加盐:过早加盐使肉质紧缩,蛋白质溶出率降低30%。
控盐策略:用海带、干贝替代部分盐分,降低钠摄入。
天然提鲜法
加少许糖(0.5g/100ml)平衡酸涩,促进鲜味氨基酸释放。
起锅前撒虾皮粉或蘑菇粉,替代化学味精。
4、营养流失防范指南
嘌呤控制
避免熬煮超过2小时的肉汤(嘌呤溶于水,久煮浓度飙升)
高尿酸人群优选素汤:冬瓜海带汤、番茄菌菇汤(嘌呤<50mg/100g)
维生素保护
蔬菜汤加盖煮制,隔绝氧气减少维C氧化
根茎类食材(萝卜、山药)带皮煮,保留B族维生素
脂肪管理
冷藏后刮除表面浮油,减少饱和脂肪摄入
用牛奶替代部分高汤,增加醇厚感且低脂
5、功能性汤谱推荐(附原理)
免疫力提升:鸽肉莲子汤
配方:鸽子+莲子+枸杞
机理:鸽肉富含支链氨基酸,莲子多糖激活巨噬细胞
产后恢复:黄豆猪蹄汤
配方:猪蹄+黄豆+姜片
机理:猪蹄胶原蛋白修复组织,黄豆异黄酮调节激素
夏季清补:冬瓜薏米汤
配方:冬瓜+薏米+干贝
机理:冬瓜丙醇二酸抑制糖转脂肪,薏米多糖利尿
煲汤的真谛在于 “平衡” :鲜味与健康、时间与营养、传统与现代科学缺一不可。掌握这些底层逻辑,一锅好汤便是流动的养生艺术。
理君博士提醒,痛风和高尿酸患者尽量不喝汤。肉汤中嘌呤含量较高,煮的时间越长,汤中的脂肪成分会增加,嘌呤含量会越高。煲汤时要减少油和盐的用量,以清淡为主,喝汤时,也要注意撇去上面的浮油。
理君博士建议,煲汤一般烹饪2个小时左右可以达到较高的营养价值。喝汤又吃肉才能获得更好的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