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之声
为什么年年体检正常,发现癌症往往已经中晚期了?
因为我们常做的癌症筛查并不是真正的防癌体检,而是癌症临床辅助诊断方式。尤其是肿瘤标志物检测,这一颇具「欺骗性」的名称,使其常被用作癌症筛查方式,甚至已经到了滥用的程度。
最近,国家卫健委终于重拳出击!对肿瘤标志物的滥用做出了提示,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两项重磅方案:
《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作为我国高发癌症类型,肺癌与结直肠癌都是值得关注的两类癌症类型。而在两项方案中,针对肺癌的筛查做出了明确提示:肺癌筛查不推荐使用生物标志物检测。
而在结直肠癌的筛查建议中,也未提及关于肠癌的肿瘤标志物筛查。
这已经不是国家卫健委第一次对于肿瘤标志物的滥用进行提示了。今年6月,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与《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中,同样也明确提到了对肿瘤标志物滥用的意见:
不推荐使用生物标志物检测进行食管癌筛查;
不建议将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检测、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 G-17)检测或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等检测单独用于胃癌筛查,也不推荐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胃癌筛查:其他生物标志物检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PET检查等。
肿瘤标志物在癌症筛查中的局限性
(一)不适合常规体检筛查的原因
将肿瘤标志物纳入常规体检筛查存在诸多不妥之处。首先,其假阳性率较高,即许多非癌症因素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会使人们误以为自己患上癌症,从而引发过度的焦虑和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其次,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不能单独作为确诊癌症的依据,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然而,在常规体检中,人们往往容易过度关注肿瘤标志物的结果,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检查项目,这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此外,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成本相对较高,如果将其作为常规筛查项目,可能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适合进行筛查的特定情况及人群
尽管肿瘤标志物不适合常规体检筛查,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对于特定人群,其在防癌体检中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比如部分肿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癌症特异性,如AFP(甲胚蛋白)之于肝癌,可通过影像、肝病病史以及AFP异常升高直接确诊肝癌。
此外,异常升高的肿瘤标志物确实存在罹患肿瘤的可能。对防癌体检中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我们推荐在高危人群中进行:
肿瘤标志物的价值
虽然在常规筛查中并不值得推荐,但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临床疗效判断、预后评估、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等情况辅助诊断的效用更为明显。
对于疗效判断,肿瘤标志物可以直观地反映治疗的效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肿瘤标志物的水平持续下降,说明治疗方法对肿瘤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
对于预后评估,肿瘤标志物也能提供重要线索。例如,某些肿瘤标志物在治疗后仍保持较高水平,可能预示着患者的预后较差,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较高。
对于监测肿瘤的复发及转移,肿瘤标志物更是发挥着关键作用。定期检测肿瘤标志物,若发现其水平升高,可能是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早期信号,有助于医生及时采取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措施。
当然,小编也需要提醒大家:
肿瘤标志物是一把双刃剑,在癌症诊疗中既有一定的价值,又存在诸多局限性。
肿瘤标志物对于疗效判断、预后评估和肿瘤复发及转移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仅仅是一种抗癌的辅助诊断手段,绝不能代替目前诊断或随访病情的金标准——影像检查(包括CT、核磁、PET-CT等等),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纯以肿瘤标志物作为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唯一证据。
END
/ 相关阅读 /
·国家医保局通报无锡骗保案,举报有奖,严打医保违规!
·这样教你看心电图,没有理由看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