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波及了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经济萧条引发了社会动荡。在这场动乱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逐渐崛起,纳粹党成为了主要的政治力量。纳粹党在希特勒的领导下,逐步掌握了德国的政权,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权,并开始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德国的法西斯政权进行了充分准备,而其他国家却对此缺乏防备。在德国军队的强大进攻下,许多国家迅速陷入困境,纷纷败北。

然而,在这一背景下,不得不提一个重要的国家——苏联。苏联当时是一个国力强大的大国。起初,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但是,随着希特勒的上台,他违背了这个条约,开始对苏联发动进攻。 尽管苏联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在战争初期,苏联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面对德国的进攻时,初期并没有占据优势。那么,为什么到二战后期,苏联逐渐扭转了局势,并且打得德国法西斯军队节节败退呢?这个转变离不开当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提升了苏联士兵的战斗力。

然而,这些政策并不温和,甚至可以说是残忍的。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同时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斯大林对将领和士兵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他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甚至处决了超过450名将军。更为严酷的是,苏联军营中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你能活过三天,就该感谢上帝。在战争中,任何逃兵都会立刻被枪杀,而这些逃兵的家人也会遭到牵连。 另外,严重负伤的士兵也会被杀掉,因为他们会拖延战斗进程,并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苏联军队的这种做法与二战中的日军有些类似。这样的政策意味着,苏联的军人不能撤退、不能投降,他们必须全力以赴,拼尽全力进行战斗。正是因为这种严酷的政策,苏联士兵的战斗力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到了二战后期,德国法西斯在全球范围内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这消耗了大量的军事资源,而同盟国的力量逐渐强大。面对如此庞大的对手,德国法西斯不断失败。 1945年5月,柏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苏联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参战的年轻人再也没有回到家园,他们中的大多数死于战场,有的死于敌人的手中,有的死于自己指挥官的逼迫。

战争的残酷性不可言喻,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