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中药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相关文献,从中得到高频处方和高频中药,用以研究中医药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 方法:通过检索万方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及维普数据库系统中的中文相关文献, 选取1990年4月-2023年1月符合中医药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对比试验文献,对所选文献中的中药处方应用WPS Excel、 SPSS Modeler 18.0 和 SPSS Statistics 27.0 分别进行中药频数分析、药性药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 结果:共检索文献1050篇,经过严格筛选,纳入75篇文献中的80个中药处方,涉及相关中药151味,使用频率居前 6 位的中药分别为茯苓、柴胡、当归、白芍、熟地黄和郁金,药物归经主要归肝经、肾经、心经和肺经,药性以温、寒居多,药味以甘、苦居多。 关联分析显示山药-山茱萸、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熟地黄-山药-茯苓的直接关联性最大。聚类分析将中药分为4大类。结论:茯苓为中医药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首选药物,常用的关联药对为茯苓- 熟地黄、茯苓-山茱萸、茯苓-山药,更年期抑郁症病位在肝、肾、心和脾,可采用补益肝肾和养心健脾的方法治疗。本研究为更年期抑郁的中医临床用药、新 处方设计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更年期抑郁症;中药;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更年期包括绝经前期、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 多发生于45~55岁。女性在这一时期会出现一系列症状,比如月经紊乱、潮热、骨质疏松、焦虑和抑郁等。随着医疗技术的更新及健康意识的提高, 患者不仅注重缓解躯体症状,也更加关注心理健康。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于调和阴阳,激发自身调节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具有长期疗效和预防复发的效果 [1]。当病因及辨证清楚且治疗效果明显时,躯体症状可以得到很快解决,精神情绪问题却逐年增加。 更年期女性受到更年期症状、是否治疗及治疗费用的影响,更容易患抑郁症 [2]。根据流行病学调查,20 世纪70年代大样本数据表示围绝经期人群重度抑郁率并不高于其他人群,但是在45~55岁抑郁症有复发倾向。到了1994年,更年期门诊患者有50%寻求心理治疗。MARRTENS在2000年前后进行的一 项调查发现更年期已经成为抑郁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更年期抑郁症需要被重视。
0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采用高级检索中的关键词检索,检索关键词为“中药”“中医”“更年期抑郁症”,检索范围为1990 年4月-2023年1月维普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 和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文献。
1.2纳入标准
(1)疗效指数≥70%,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疗效评价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减分率为准,HAMD减分率≥75%。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3], 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减分率=[(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100%。痊愈:减分率为75%;显效:减分率为50%~74%;有效:减分率为25%~49%;无效:减分率<25%。(2)临床观察病例不少于30例且有明确的疗效分析。(3)治疗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药物及用量明确。
1.3排除标准
(1)文章为综述或使用西药治疗;(2)病例仅为个例或者局部地区的特别抑郁症患者;(3)病例为非更年期抑郁症患者,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抑郁症或合并其他病症的抑郁症患者。
1.4数据处理
以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4]为依据对 纳入的中药进行统一规范,如将仙灵脾统一规范为淫羊藿,八月札统一规范为预知子,炒白术统一规范为麸炒白术等。再根据功效、药味对纳入的中药进行整理统计。
1.5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依据每味中药出现的频次、功效、药味和归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频率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采用SPSS Statistics 27.0 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 Apriori算法对出现频次≥5的中药进行关联性分析,并对151味中药进行阈值高低分析,制作出相关的网络分析图, 以探讨中药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用药规律。
02
研究结果
2.1文献统计结果
根据上述的检索方法共检索到文献1050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到符合标准的文献75篇,共计80个处方。
2.2高频药物频数分布
80个中药处方涉及相关中药151味,中药出现的总频次为916次。使用频率排名居前 6 位的中药分别为茯苓、柴胡、当归、白芍、熟地黄、郁金。详见表1。

2.3药物功效分布
151味中药按照功效分一共可分为15类,药物使用总频次为916,其中补虚药、清热药、安神药、 理气药为主要类别。详见表2。

2.4中药药味和药性分布分析关联规则
对纳入的151味中药进行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得知:药味涉及甘、苦、辛、咸、酸、涩、淡,药性涉及温、寒、平、凉、热。将药物涉及的药味和药性按频率高低进行排序,绘制成雷达图。在该统计数据中,居前三位的药味是甘、苦、辛,居前三位的药性是温、寒、平,说明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主要药物寒温并用,兼顾补益、收涩与发散。见图1。

2.5中药归经分布分析
对纳入的151味中药进行归经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可知药物归经涉及十二经。将药物的归经按照出现频率的高低进行排序,绘制成雷达图。在该统计结果中,居前三位的是肝经、肾经及心经。详见图2。

2.6聚类结果分析
运用 SPSS Statistics 27.0 统计软件对所选中药按相似程度、相关程度进行归类,并对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进行聚类,当截距为20时可以将常用中药分为 4 大类。第一类:龙骨。第二类:浮小麦。第三类:女贞子 - 枸杞子。余下的中药为第四类。聚类分析显示重点用药及辨证用药,根据分析结果,其核心药物为茯苓和熟地黄。详见图3。

2.7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 中的 Apriori 算法对 66 个中药建模进行关联性分析,以探求中医药处方中最常用的中药配伍。应用关联规则对录入的中药进行分析,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低规则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2,得出66个中药配伍规律。见图4。

图中线段的粗细表示中药相关性的强弱,由图可以看出茯苓-山药-山茱萸、茯苓-熟地黄-山药、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的关联性最强,同时柴胡与郁金联系也相对紧密。
2.7.1 中药二阶关联分析
根据关联结果,山药-山茱萸的支持度最高,为26.25%,置信度为80.95%。详见表3。

2.7.2中药三阶关联分析
根据关联结果,山药-茯苓-山茱萸支持度最高, 为20.0%,置信度为81.25%。统计数据选取的是支持度居前十位的中药关联组合,见表4。

03
讨论
更年期抑郁症属于中医学“脏躁”“郁症”“百合病”的范畴,具有一致的病因。《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女性无缘由地伤心、精神恍惚与现代临床上抑郁症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有综述总结了甘麦大枣汤的理论研究及临床试验,结论证明甘麦大枣汤对抑郁症确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5]。故养心安神,补脾和中法可治疗本病。《黄帝内经》:“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经带胎产,伤精耗血,这是女子自然生长、 衰老的进程,加之肝主血,肾主精,故女子易肝肾亏虚。综上所述,根据女子生理及病理特点,更年期抑郁症需要从肾、肝、心、脾论治,因势利导以平衡阴阳 [6]。
3.1常用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151味药物中,四气寒温并用,《黄帝内经》论述“治病必求于本”,本为阴阳,病为失和,寒温并调乃至平衡;归经多归肝经、肾经及心经;药物种类以补虚药、清热药、安神药、理气药为主。更年期肝肾亏虚,阴虚则潮热盗汗,故药物多补益肝肾, 清虚热,归肝肾两经。而心主神明,肝主疏泄,安神理气可治心神不安、气郁躁烦。另一方面,肝木克脾土,肝实则脾虚,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常, 导致脾失运化,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治法为健脾除湿。甘入脾,苦躁湿,所以药物性味以甘、苦为主。
3.2常用药物、药对分析
3.3聚类结果分析
采用组间联接方法可得聚类分析结果,共有4类。C1只有龙骨一味药,《神农本草经》认为其为上品,具有治疗神志异常的作用。经临床治疗验证,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及其他病症导致的抑郁有良好作用 [13]。C2只有浮小麦一味药,据《本草纲目》记载,浮小麦“甘、咸,寒,无毒。益气除热, 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配伍C3中枸杞子与女贞子。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且浮小麦入心经,故此配伍可固表止汗敛阴以治疗妇人汗出、 心悸、潮热及烦躁。C4实际是六味地黄丸和逍遥散加减而成的一个组方,药理研究认为六味地黄丸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平衡。逍遥丸通过神经递质影响5-羟色胺、多巴胺,参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以及干预炎症反应过程,起到治疗抑郁和焦虑的作用 [14-15]。加减药物中的淫羊藿属于温阳药物,更年期抑郁症也不是完全属于阴虚证,阳气是一身之本,阳气不足,则精神不能被激发,阳虚证也可见于抑郁症 [16]。
04
结语
本研究主要采用 SPSS Statistics 27.0 进行聚类分析,并采用SPSS Model 18.0 Apriori 算法进行关联分析,对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中药处方进行分析挖掘, 明确了更年期抑郁症治疗以茯苓和熟地黄为核心药物,同时挖掘出更年期抑郁症的中药用药规律及药对配伍,对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仅针对中医药治疗更年期抑郁症文献进行挖掘和分析,后续将在临床上进行更进一步的试验研究,以期借助循证医学为临床提供支持,充分挖掘中医药在更年期抑郁症治疗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