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河北雄安的一名患者因咳嗽前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并担心是由原本已经存在的肺部结节引起,因临时出差来到北京,过往的检查结果与CT胶片都未携带,而医生通过患者授权扫码现场调阅该患者曾在雄安宣武医院检查的原始DICOM影像数据,并可以点击任意部位将影像放大,患者右肺下部3-4mm的结节清晰可见。
这是全国医保影像云跨省调阅启动仪式上对患者真实就诊场景的复现,而类似使用医保影像云协助医生判断患者病情的案例已发生在全国各地。

11月20日,全国医保影像云跨省调阅启动仪式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召开,向外界展示了全国医保影像云跨省调阅的阶段性建设成果与进展。国家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章轲,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何光彩,国家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文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知名医学影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学数智创新中心主任王振常,福建省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昱,宁夏回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肖生勤,福建声三明市政府副市长张元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付卫等人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
医保影像云,概括而言,是指参保人在试点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检查后,系统将自动生成相应云端影像档案空间,当前往其他试点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经授权核验,医生可立即调阅已接入医保影像云医院上传的参保人近期电子影像资料。截至11月20日,全国2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完成医保影像云软件部署,具备影像云索引数据上传能力和省级平台端影像数据跨省调阅能力,向国家医保局归集的医保影像云索引数据已达1.7亿条。“这不仅仅是国家医保平台迈向14亿人健康的关键一步,还是医学影像行业告别信息孤岛时代,走向全面互联互通的历史时刻”,王振常如是说。
“检查多、检查贵、重复查”——长期以来,这些看病就医中的“老大难”问题一直困扰众多患者和家庭。在过去,由于各家医院的影像数据互不相通,患者每换一家医院就医,往往就要重新做一次检查,极大消耗了患者及家属的钱财与时间。 十四五期间,我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超过了6.5亿人次,平均每天37万人次。“为进一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影像数据找不到、存不起、跨省难等工作的难点,高效推进医保影像云的建设工作,将常态化实现端对端的医保影像的跨省调阅”,国家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文君强调。
对医生而言,医保影像云平台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效率,减少漏诊或误诊。已从事医学影像40年的王振常教授分析了行业面临的深层次困境:“同样的检查在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的结果不同,同样的设备因操作人员水平不同而质量悬殊,同样的病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诊断结论可能大相径庭。这种因人而异,因地而非的异质化状态,直接导致误诊漏诊时有发生。更严峻的是我们的放射科医生每天淹没在数万帧图像的海洋当中,工作强度逼近胜利的极限,科室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但效率提升却遭遇天花板。这些痛点既是行业发展的制度,更是民生保障的痛点。全国医保影像仪的诞生恰是破局的关键一机,对医生而言,这是诊疗模式的变革,调阅患者历史影像,可清清晰的追溯病情的动态演变,捕捉疾病发展的关键节点,让诊断更精准。
此外,医保影像云不仅是医疗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更通过聚焦数字赋能,为数字健康与医药产业打开新空间。国家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文君讲到:“医保影像的跨省调阅成功开辟了数字中国赋能健康中国的新场景。不管是医保影像云的建设模式,还是基于医保影像云产出的高质量的数据体系,都将释放时代价值、科研价值和应用价值。”王振常教授还从医生的角度补充到:“云端汇聚了海量标准化的数据,为AI辅助诊断提供了训练场,数据量越大,AI辅助诊断的能力就越强,能够为医生提供详尽影像的解析和报告解读。”同时,“每年可腾挪重复检查与实体胶片的费用约800亿,这些资金将“腾笼换鸟”,注入医药创新和数字技术改革,云储存、5g传输、云计算、智能算力等产业链条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从异质到同质,从孤岛到云端,从人工到智能。正如王振常教授所总结的:“影像云承载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是医学影像新业态的重塑,它将推动医学影像行业迈向高质量、同质化、智慧化的新纪元,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影像人的专业力量。”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