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小
雪
今日迎来小雪节气。
小雪,是24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的第2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
《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小雪节气三候
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虹藏不见:古人认为天虹出现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泰之故,而此时阴气旺盛阳气隐伏,天地不交,所以"虹藏不见"。
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
闭塞而成冬:由于天气的寒冷,万物的气息飘移和游离几乎停止,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必做3件事
小雪前后,我国北方已经开始降雪,但南方地区由于秦岭和大巴山阻挡了冷空气入侵,还没有很冷,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此节气期间还是明显的深秋气候,日夜温差较大,人们开始穿上长袖衣服或添加外套。
此时空气更加寒冷干燥,此时天地阳气禀立冬沉降之性,继续向地下收敛,人亦需注意减少过度消耗,储藏阳气。
01
小雪
|
保暖壮阳气
戴帽子:气候变冷,会影响心脑血管,造成血压波动等。而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不能受风寒,所以老年人一定要戴帽子。
晒太阳:冬季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人体亦如此。故冬天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功效,有益身心健康。
泡脚:小雪气候寒冷,睡前泡脚可温经散寒、调整脏腑功能、助眠,一般可用艾叶加生姜煮水泡脚,也可用一些辛温的中药配制。
02
小雪
|
润燥降火气
白萝卜:如果暖气温度过高,人们穿得过于严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不妨经常吃些白萝卜,既能清火降气,又能消食。
加湿:冬季暖气使房间干燥,可取金银花、菊花、白芷、藿香适量,水煎煮,取过滤后的药汁适量,用清水稀释后加入加湿器,对干燥性鼻炎、咽炎很有好处。
按涌泉:摩足能滋阴降火,强腰健肾。可用中指或食指端由脚心向脚趾方向作按摩,每次按一二百下,每隔几天。
03
小雪
|
调心情养心气
听音乐:如被烦恼困扰,出现抑郁易怒等肝气郁结症状时,应多听“角”调式乐曲,如《胡笳十八拍》,以疏肝理气。如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睡眠欠佳,容易出现心慌、胸闷、烦躁等心火偏旺的症状时,应多听“徵”调式乐曲,如《紫竹调》,以调理心气。
吃美食:小雪节气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光照较少,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因此,在饮食方面应有选择性地吃一些有助于调节心情的食物:香蕉、菠菜、芦笋、猕猴桃、牡蛎、橘子、豌豆、黄豆、全麦面包、鸡肉、海鲜等。
拉小指:小指是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循行所在,两个小指头相互用力勾拉,可以引心经之火入肾,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此外,小指甲旁内侧有少冲穴,是人体心经的始端,经常按摩此穴,可增强心脏功能;甲旁外侧是少泽穴,为小肠经的末端,经常按摩可缓解神经性头痛、眼睛疲劳等。

小雪节气,保护好双膝
广东省中医院梁海龙副主任医师介绍:小雪节气,天气渐寒,会导致膝关节周围的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紧,不仅会引发疼痛、屈伸不利,还可能诱发旧疾。因此,膝盖养护,至关重要。
温:驱散寒邪,通络强膝
揉:每日晨起或睡前,将双手掌心搓热,覆于双膝上,稍用力顺时针、逆时针各揉按3-5分钟。此法属于中医摩挲通络法,通过轻柔的摩擦、揉动等动作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能快速激发局部阳气,缓解晨起僵冷的双膝。
泡:睡前可以温水泡脚暖膝,选用较深的水桶,加入40-45℃温水为宜,泡至膝下位置,可在水中加入艾叶、桂枝、生姜,以增强温经散寒之效。
按:适当按摩膝关节附近的穴位,可以促进局部气血通畅,保护膝盖。
①鹤顶穴:此穴为经外奇穴,定位在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按摩可通利关节,缓解膝痛、腿足无力。
②膝眼穴: 此穴为经外奇穴,,定位在屈膝时,髌骨下方两侧的凹陷处(内侧为内膝眼,外侧为外膝眼)。用拇指按压此二穴,有酸胀感为度,可治膝关节酸痛。
③委中穴:此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定位在膝后腘横纹中点。按摩此穴可以激发太阳膀胱经阳气,促进腰背下肢气血运行,缓解膝背疼痛。
缓:避损防伤,以静为养
寒冷天气下,人体筋骨容易僵硬,关节灵活性下降,此时注意用膝要“缓”,减少不必要的耗损,为膝盖“减负”。
①动作缓:所有涉及膝盖的动作都应“慢半拍”。无论是起身、坐下、下蹲还是上下楼梯,都应刻意放缓速度,避免突然扭转或发力,给关节足够的缓冲时间。
②避免过度负重:尽量减少爬山、爬楼、提重物等对膝关节压力大的活动,可以选择太极拳、站桩等运动,运动前要做好关节热身并选择有良好缓冲功能的鞋履,为膝盖“减负”。
练:强肌壮骨,动静相宜
“膝为身之枢,肌为膝之卫”,强健的腿部肌肉可以有效保护膝盖,确保膝关节气血充盈,抵御寒邪。下面介绍两个常用的锻炼方法:
①年轻人可以选择靠墙静蹲
【动作要旨】
背靠墙壁,双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脚跟离墙约一脚半的距离。身体沿墙壁缓慢下蹲,直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或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高度),小腿垂直于地面。保持腰背紧贴墙壁,感受大腿前侧肌肉的强烈收缩。保持30秒至2分钟,休息1分钟后重复,共做3-5组。
②老年人可以选择坐椅练膝
【动作要旨】
一伸膝盖: 端正坐于椅上,腰背挺直,将一侧小腿缓缓向前伸直,直至膝盖完全绷直。
二钩脚尖: 在伸直的状态下,尽力将脚尖向身体方向回勾,感觉大腿后侧和膝盖后方有牵拉感。
三抬腿: 在勾脚的状态下,将整条腿缓缓向上抬高,离地面约10-15厘米,保持5-10秒。缓慢放下,换另一条腿。每条腿重复10-15次,每日2-3组。此动作安全有效,能精准锻炼股四头肌。
养:膳食合理,濡养筋骨
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
饮食上应多摄入优质蛋白(鱼、豆制品、瘦肉、牛肉等)和富含钙质、维生素D的食物(牛奶、绿叶蔬菜等),为软骨和肌肉提供原料。
同时可以选择温通经络、补益肝肾的食材(胡椒、生姜、五指毛桃、巴戟天、杜仲、地黄等)进行搭配。
还要避免生冷、油腻,以免损伤脾胃,滋生内湿。

小雪节气,可以多这些食物
花椒
《本草纲目》称花椒为“纯阳之物”,入肺可散寒、入脾可除湿、入右肾补火。用花椒炖萝卜或大白菜,温散之中又能养阴,在小雪最为适宜。
梨
小雪过后,大家不妨试着生吃萝卜熟吃梨。梨具有润肺清热、养阴生津等作用,熟吃还能止咳。方法:取大梨1个,蜂蜜60克。将梨挖洞,去梨核,装入蜂蜜,置于大碗中,隔水蒸熟吃。每日服用1~2次。
和田枣
枣味甘性温、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脾胃虚弱、腹泻、倦怠无力的人,每日吃红枣3颗,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达到增加食欲、止泻的功效。
柿子
柿子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个人一天吃1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栗子
冬天的食补重点是肾,而栗子被称为“肾之果”。栗子性温味甘,具有补肾壮腰、活血化瘀的功能,很适合冬天人体的需要。老年人经常食用栗子可以治疗肾虚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溏烂等症状。
羊肉
羊肉所含的热量较高,冬天吃羊肉可促进血液循环,可改善因阳气不足而导致的手足不温、畏寒怕冷等症状,适于各类贫血者食用。
小雪食谱
胡椒豆腐鲫鱼汤
做法:鲫鱼煎至两面金黄,与切块豆腐、生姜片同煮成奶白色汤,出锅前撒入白胡椒粉与葱花即可。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利湿。鲫鱼性平,健脾开胃;胡椒性热,驱散中焦寒邪。此汤温和暖身,非常适合小雪时节平补。
巴戟天炖瘦肉
做法:巴戟天15克,与200克瘦肉块、两片生姜、两颗红枣一同放入炖盅,加清水隔水慢炖1~1.5小时,最后加盐调味。
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巴戟天是著名的“壮筋骨”中药材,性微温而不燥,补而不腻。
客家清蒸萝卜丸
客家清蒸萝卜丸是一道广东省的汉族传统名菜,属于粤菜系客家菜。
材料:白萝卜300克,五花肉50克,香菇、葱花、虾米、面粉、精盐、胡椒粉、香油、料酒、姜蓉、生抽酱油适量。
步骤:
1、香菇和虾米分别泡发好,洗净,香菇切丁备用。五花肉切丁后以搅拌机打成肉糜,用料酒,盐,姜末,生抽搅拌入味备用。
2、萝卜洗净,切成丝,放少许盐腌2个小时以上,用布包住萝卜丝拧干水分。
3、在大盆里往萝卜丝中放入少许面粉,再放入肉糜,葱花,香菇,虾米,加盐,胡椒粉,麻油,按照同一个方向搅拌均匀。
4、手里沾些清水,把搅拌好的萝卜肉馅面糊揉成圆形丸子。
5、将丸子放在蒸盘中顺序排好,然后浇上少许生抽,撒葱花,蒸1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食用。
功效:白萝卜作为冬季的时令蔬菜,营养丰富,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多种矿物质,具有抗氧化的作用;白萝卜还能诱导人体产生干扰素,对预防反复感染有一定的疗效。
生姜焖羊肉
食材:羊肉500-800克,胡萝卜2个,生姜100克,花生油、食盐、生抽、腐乳适量。
做法:胡萝卜去皮切块;生姜切片;羊肉切块洗净,焯水别用。热油起锅,爆香生姜,再放入羊肉爆炒3分分钟;加入胡萝卜、食盐、生抽、腐乳及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焖煮40分钟,至肉熟软即可。
专家点评:羊肉性温,具有温补脾胃、益血养肝、补肾壮阳的功效,是绝佳的保健品。其用生姜、胡萝卜焖煮,不仅加强了温补的作用,还能健胃消食。整个膳食补消兼用,适合体质虚寒的人群食用。喜辣者,可加适量青椒。
小贴士:湿热、阴虚火旺者少食。
黄酒焖乌鸡
食材:乌鸡1只(约1500克),黄酒1-1.5斤,红枣3-5个,生姜3片,食盐适量。
做法:乌鸡去脏,斩块洗净备用。锅内加黄酒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转小火煲30分钟,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乌鸡具有补虚、养血益精的功效。黄酒性大热、味苦甘辛,能通经络、行血脉、散湿气。饮用黄酒不仅可以增进食欲,让人心情愉悦,还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本食膳能补血养颜、舒筋活血、健身强体,特别适合术后体虚、产后及冬天手足不温的人群食用。
小贴士:酒精过敏者及湿热体质人群慎用。
五谷杂粮粥
材料:黑豆、红豆、眉豆各30克,绿豆20克,小米70克,莲子20克,百合15克,红枣3枚。
做法:黑豆、红豆、眉豆、绿豆提前浸泡6小时,红枣去核,莲子去芯,小米、百合洗净。把上述材料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转小火,煮至豆类熟烂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中气,滋肺肾,安心神。适合脾肾偏虚、肺阴不足或兼有夜寐欠安之人。■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中国中医、养生中国、悦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