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因早期症状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被称为“癌症之王”。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10位,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6位,严重威胁国民健康。了解其高危因素、早期信号及科学诊疗方式,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高危因素
胰腺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年龄≥50岁、有胰腺癌家族史,或患有慢性胰腺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等癌前病变的人群风险显著升高。此外,长期吸烟、过量饮酒、肥胖(BMI≥30 kg/m²)、新发糖尿病(尤其是50岁以上无家族史者),以及长期高蛋白高脂饮食,都会增加患病概率。这些因素长期刺激胰腺,可能导致导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最终发展为癌症。
早期信号
胰腺癌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极易被忽视,常见表现包括持续加剧的中上腹痛或腰背部疼痛,夜间、仰卧时加重,弯腰蜷曲可缓解;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脂肪泻(粪便呈油脂状);不明原因的快速消瘦、乏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新发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信号。当出现皮肤巩膜发黄、小便深黄、大便呈陶土色等黄疸症状时,多已进入中晚期。
筛查方案

早筛是提高胰腺癌治愈率的核心。推荐高危人群每6-12个月筛查:首选血清CA19-9肿瘤标志物联合腹部超声初筛,异常者进一步行多排螺旋CT或MRI检查,必要时通过内镜超声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防治策略
治疗方面,早期胰腺癌以手术切除为主;中晚期患者需采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方案。目前,分子检测已成为精准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规范治疗能有效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预防胰腺癌需从生活方式入手:戒烟限酒,保持低脂低糖饮食,控制体重;慢性胰腺炎、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定期复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进行基因检测和筛查。
面对“癌症之王”,不必过度恐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突破诊疗困境的关键。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发布:宣传统战科
文字:肝胆外科 张婧
图片: 来源豆包AI创作
校对:肝胆外科主任 马龙滨
微制作:冯美珠
审核:赵文喆
唐山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