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工作中,偶尔会被来访者问道:“要如何接纳自己?”
这个问题背后,往往藏着许多未被言说的故事。那些在深夜里辗转反侧的时刻,那些面对镜子时一闪而过的不安,那些取得成就后却无法全然喜悦的瞬间——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渴望:我能否真正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那些我们想要放下的自我
接纳自己是一个非常广的命题,它往往关联着某个曾经的、想要放弃的自我,以及某个想要成为的、新的自我。
这个曾经的自我,有可能是拼命想要被外界看见,被他人欣赏的自己,因而一次次地用努力、用付出来试图证明自己是足够好的,足够被重视的,足够值得被人爱的。但却在这条向外求的路上走得崎岖坎坷,无法称心如意。

这个曾经的自我,还可能是自卑怯懦的。往往一句话没说出口,先在内心来回推演好几遍,想象着说出去了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会如何评价自己。在关系或者工作中出现分歧或冲突后,也往往会在内心愧疚、自责好多回,反复咀嚼是自己当时哪里没说好,哪里没做好。
……
自恋的真相:我们都在用独特的方式保护自己
这样的一些自我影像,从自恋的角度来理解,它们都关联着我们如何以一种独有的人格面向,向外界展示着自身的自恋需求,又是如何以一种独有的方式,试图保存着自己脆弱的自尊,让自恋不再重复地被打击、被羞辱。
无论是那个夸大自负的自我,还是讨好努力的自我,还是自卑不自信的自我,都是早年与重要养育者之间的客体关系经验,在我们身上烙下的深深印迹。
在咨询室里,我遇见过一些被各种不同自我影像困扰的来访者。有一位四十岁的企业高管,她在职场雷厉风行,却经常在深夜里无法安然入睡:“我觉得自己像披着一件偷来的华丽外衣,内在却是如此暗然失色。”还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她对孩子无微不至,却会忍不住在孩子没有考好时崩溃地斥责他,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我不是个好妈妈,我不应该这样做。”
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问题"的自我状态——无论是过度努力、自我苛责,还是对完美的执着——其实都承载着重要的生命讯息。它们不仅是早期关系的烙印,更是心灵在特定环境下发展出的生存智慧:比如深夜里无法入睡时的担忧,可能是让我们保持警觉、提前应对潜在风险的守护者;那个不断苛求孩子完美的声音,也曾经帮助过自己取得优异的成绩来获得过重要他人的关注;那个习惯讨好他人的模式,让我们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维系了至关重要的情感联结等。这些自我保护机制,都曾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刻,以它们独特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心灵不曾破碎。

当我们能够以这样的视角重新理解自己的"不接纳",便开启了一扇通往自我关怀的门。我们开始明白,这些看似"问题"的模式,其实都是生命在特定境遇下的创造性适应。它们不是需要被消除的缺陷,而是需要被聆听、被理解、被转化的内在资源。
从缺失到修复:自体客体体验的疗愈力量
提到过,从自体心理学的视角,科胡特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人终其一生都需要"自体客体"的体验——那些让我们感到被理解、被接纳、被确认的外部回应。当我们说"要学会自我接纳"时,我们其实是在要求自己提供一份从未真正获得过的心理养料。
想象一个孩子第一次学会走路时摇摇晃晃地扑向母亲的怀抱,母亲欣喜的拥抱和欢呼,不仅是对这个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孩子整个存在的庆祝。这一刻,孩子从母亲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值得被爱"的自己。这种镜映体验——被重要他人真实地看见并喜悦地回应——将成为TA未来自我接纳的基石。

相反,当孩子的情绪和需求被持续忽视、否定或条件性地回应时,TA不得不发展出一个"假性自体"——那个按照外界期望行事的自己。有一位来访者曾这样描述过她的早年:"我很少会关注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我的感受是什么,小时候我总在看着我的妈妈,那个脆弱的、抑郁的妈妈,我想只要我好好学习,懂事听话,成为她所期待的那个样子,那样她就会开心些,家里的氛围也会好一些……我感受不到哪些是真实的自己,更谈不上去接纳那个‘并未存在过‘的我"。
这也是为什么单纯的"自我接纳"口号往往苍白无力。如果我们从未在他人面前展示过真实的自己,从未在他人眼中看见过自己可以被全然接纳,又如何在内心找到接纳自己的立场?
修复的可能:新的关系体验
如果早年没有得到过好的自体客体体验的滋养,我们在成年后还可以通过新的人际关系或深度连接来修补。不管是遇到一位可被信任可依靠的亲密伴侣,还是一位可被理想化的心理咨询师,还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甚至和你朝夕相伴的宠物、兴趣爱好等,这些新的关系或客体对象,它们都能提供程度深浅不一的自体客体经验的补足,也能持续帮助一个人在自体的维度上进行重建,从而修复我们自恋曾经受损的部分,逐步获得稳定的、从容的、健康的自恋——最终我们既能欣赏自己身上已有的优点,也能接纳自己无法抵达的那些不足。
很多时候,自我接纳并不是一句自我催眠般的口号。当我们曾经在关系里不被欣赏、不被重视、不被接纳,自然要回到关系里去重新经验那种能被欣赏、能被接纳的体验。否则,它始终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的、被迫的自我说服。

在关系中重建:心理咨询中的接纳体验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见证过一些优秀但孤独的来访者,在她们精致的外表下,往往藏着一颗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脆弱之心。随着咨询的进展,当她们能在咨询室里慢慢展开属于她们的故事——那些被忽视、被压抑的早年,那些不断付出、努力奋进的成年——当咨询师能够耐心地、欣赏地、共情地去倾听和理解时,曾经的委屈、不公平、怨恨、悲伤,就能在这个安全的空间里自然流淌,内心的空间也随之变得柔软和扩容。
很奇妙的是,心理咨询让来访者“好起来”的,往往不是教会了什么方法或策略,也不是帮助解决了某个现实问题。相反,是在这些细腻的、缓慢的讲述过程中,在一份真诚的、接纳的关系里,来访者逐渐能够谈及和面对那些曾经让自己觉得很羞耻的、无法接纳的部分。

当来访者能够在咨询师面前展露那些曾以为“不堪”的部分,却发现对方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关注和理解,当创伤修复得以在专业而温暖的陪伴下进行,改变的种子就开始发芽了。
在咨询关系中,咨询师不再是曾经的那些客体,TA不会嫌弃或者忽视自己,TA会共情和深深理解自己,慢慢地我们不再觉得那些曾经的不好,是如此地不能接受,不能存在。此刻,在一段安全的、信赖的关系的抱持中,我们慢慢有了存在的意义和无畏的勇气。
走向真实的自己
最终我们开始能触及到那种“不管我是什么身份,不管我是什么样的人,我都能允许自己存在”的体验,开始试着让自己能够深深地接纳和欣赏自己——那个经历了诸多不平、磨难、曲折,却依然努力走到今天的自己。
此时,自我接纳方有了真实的意义。它一定关联着在一段关系中,被深深看见和温暖接纳的体验。这份体验不是在认知层面给自己的“催眠”,而是能化作真实的体验连接到我们的神经,形成新的记忆。
有了这样的新体验,能够在一个人的面前接纳自己所有的样子,也就让自己拥有了勇气,去面对更多的人,更广大的世界。
一位曾经结案的来访者在最后的会谈阶段中分享:“我现在明白了,自我接纳不是要变成一个完美的自己,而是能够与这个不完美的自己温柔共处。”

这或许就是自我接纳最真实的样子——它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理解过去的伤痛,在安全的关系中体验被接纳的感觉,然后慢慢地把这种接纳内化为与自己相处的方式。
最终自我接纳,也许就是以自己此刻所有的样子怡然存在着,并深深欣赏和感激走到这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