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诊室】栏目致力于中医体质平衡、保健养生和呼吸系统常见病疑难病的预防治疗调理,介绍阴平阳秘健康生活知识,养肺护肺常识及肺康复。

诊室故事
林琳诊室
“林教授,我这个咳嗽8年了,吃了各种止咳药、吸入药都没用,真的快受不了了。”
55岁的王女士坐在诊桌前,神情有些疲惫。为了寻求帮助,她特意从外地乘高铁赶来广东省中医院林琳教授的门诊。
王女士回忆,咳嗽已经困扰自己整整八年,每次咽痒就会忍不住咳嗽,感觉气管像痉挛一样,严重的时候大概每个小时就会发作一次,咳得厉害时甚至伴随反胃感,有时候是干咳,有时候又有一些白色胶状痰,时时感到胸闷、气短,夜间睡觉还经常被咳嗽惊醒,让她苦不堪言。

林琳教授仔细望诊、切脉,见其舌胖、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判断王女士属于慢性支气管炎。按照现代医学标准,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持续至少两年,每年发作至少三个月,并需要排除其他可导致慢性咳嗽的疾病。王女士之前在外院做过胸部CT未见其他异常,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也为阴性,进一步排除了哮喘及其他肺部疾病。
中医方面,林琳教授分析,王女士咳嗽久不愈,胸闷胁胀,四诊合参,属肝气犯肺。乃是由于王女士厥阴失阖,木气上逆,肝风内动,气机失调上逆肺部,故出现痉性咳嗽;肝气犯胃,则见恶心欲呕;肝气犯脾,脾失运化,痰湿内生,故偶见白痰。今年乙巳年中运少金,厥阴风木司天,内风外风相叠,基于此,林琳教授从厥阴“肝”入手治疗,开具了以清肝熄风、理气化痰为主的方剂,并叮嘱王女士保持情绪平和、饮食清淡。
一个月后,王女士再次来到广州复诊,她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林教授,我吃了两周药,咳嗽就几乎消失了,上次开完的药吃完后,再也没有发作过,今天再来调理巩固。”
林琳教授微笑着点头:“调理好肝肺,你的咳嗽也就不再发了。”
为什么咳嗽可以从“肝”来考虑?
很多人一咳嗽,就以为问题出在肺。但在中医看来,咳嗽并非只与肺一脏相关。《黄帝内经·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意思是身体任何脏腑失调,最终都可能反映到咳嗽上。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管情志与气机调达,掌管身体气机运行。当情绪紧张、压力大、思虑过度时,肝气容易郁结。肝气不舒会影响肺的宣发与肃降,使肺气上逆,从而出现反复干咳、胸闷、咽痒等症状。
除了疏泄功能失调,肝的“内风”也会引起咳嗽。肝属风木,肝气郁久化火,或阴血不足,都可能助生内风。内风上扰会牵动气机,使气逆不降,表现为阵发性干咳、咽痒,喉间稍有一点刺激或情绪一激动咳得更厉害。这类咳嗽往往声音空空的,常常一遇到刺激就忍不住想咳。
如果肝郁化火,上扰肺部,会出现口苦、咽干、急躁易怒等症状;而肝郁影响脾胃运化,还可导致痰湿内生,痰阻气机,也会诱发慢性咳嗽、反复痰多等症状。可见,肝气、肝火、肝风、痰湿之间互相影响,最终都可能牵扯到肺。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肝咳”患者都有一个相似的表现:咳嗽常在情绪波动、紧张、生气、压力大时明显加重。现代医学也证实,情绪会增加咳嗽敏感性,与中医“肝主情志”“肝风内动”等理论不谋而合。
因此,对于久咳不愈、检查肺功能与影像学都无明显异常且咳嗽与情绪关联密切的人,或可从“肝气郁滞、内风扰动”的角度来考虑,把肝气调顺、内风息止,咳嗽才能真正得以缓解。
日常调护:想让咳嗽断根,先把肝气调顺
1.调情志
“肝咳”最怕情绪刺激,很多患者的咳嗽在紧张、生气、焦虑时明显加重。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志不畅会使肝失疏泄,从而气机郁滞、上逆犯肺,引发反复咳嗽。因此,日常要特别注意情绪管理,多做让自己放松的事情,如散步、听音乐、轻度运动、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2. 调饮食
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炸、烧烤、甜食,以及酒类饮品等容易助火动风的食物。建议多吃易消化、健脾和胃的食物,如山药、百合、小米粥、蒸菜、水果等,让脾胃运化好、气机顺,咳嗽自然更易缓解。
3. 调作息
肝藏血、主疏泄,夜间是肝脏调养、气血恢复的关键时间。如果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肝血亏虚、肝气不调,引起内风更易上扰,加重咳嗽。建议尽量保持在晚上 22:30 前入睡,建立规律的作息,并在睡前减少电子产品刺激,避免思虑过度,让肝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
4. 调呼吸
慢性咳嗽患者通常存在气机不畅、气逆上冲的问题。通过调节呼吸,可以让胸中气机缓缓下降,改善咽痒、胸闷和易咳的状况。可以每天练习缓慢深呼吸,如“吸气4秒、呼气6秒”的节律,每次 5–10 分钟,有助于安定气息、平稳气机。另外,太极、八段锦、散步等柔和运动也能疏肝理气、活络气血,让咳嗽逐渐减少。
5. 调温度
肝气不舒者常伴内风,若再受外界风寒刺激,更容易诱发咳嗽或使症状反复。平时应注意背部、颈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以及空调温度过低。气温变化大时适当添衣,减少寒凉刺激对气道的影响。
疏肝食疗方

材料:
生枣仁15克,陈皮5克,炮姜5克。
做法:
三味洗净,入养生壶加水250-300毫升,煮沸20分钟后滤渣代茶温饮,每日1剂。
功效:
疏肝理气,温中散寒。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79年,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中医优势专科,并被认定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肺病)诊疗中心、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规范化建设单位。
专科构建了“五位一体”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整合了呼吸内科、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肺功能科、支气管镜介入中心、科研创新团队及慢病管理门诊,形成了覆盖呼吸疾病全生命周期的精准防治网络。针对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肺结节、间质性肺病等常见及疑难病,制定了独具中医特色的诊疗规范,疗效显著。
专科首创以慢阻肺为重点的“培扶宗元”学说,创编了康复锻炼的“宗元养肺功”,研发出健脾益肺颗粒、升芪益肺颗粒等系列院内制剂,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临床和学术水平在全国中医院处于领先地位。
供稿 |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黎尚钊
初审 | 陈凌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