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作为冬天的第2个节气,表示入冬以来天气渐寒,雪将降临。小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1月22日左右。气温逐渐下降,雪花开始飘落,人们可以感受到冬天的临近。此时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做好身心调养,为健康过冬打下基础。
01 多吃温热食物
萝卜羊肉汤——羊肉温中暖肾,二者同炖,补而不燥,是小雪时节滋补暖身暖胃的选择;多食“黑”,黑色食物入肾,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紫菜等,能很好地补益肾气,温养五脏。

02 适当滋阴润燥
北方暖气,南方空调,冬季的“外寒内热”易导致人体津液耗伤,百合雪梨汤——将雪梨切块与百合、冰糖同煮,甘甜润口,刚好能解冬日的干燥不适;苹果、柚子、荸荠以及白菜、莲藕等都是生津滋润的好帮手。

03 饮食禁忌要牢记
进补有道,忌口有方。
忌生冷寒凉:这些食物会损耗脾胃阳气,削弱人体抵抗力;
忌过于辛辣:适度辛辣(如生姜、辣椒)可散寒,但过量则会助长“内火”;
忌黏硬难化:过于油腻、黏腻或坚硬的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运化功能,不利于营养的吸收。
04 早睡晚起养精神
早睡:晚上尽量在10点前入睡,以顺应阳气的潜藏,养护人体的阴精。
晚起:早晨不必急于起床,尤其是老年人,可以等到太阳升起后再起身,避开清晨的凛冽寒气,有助于阳气的产生。
午间小憩:中午有条件可小睡15-30分钟,能快速恢复精力。

05 保暖防寒要做好
“寒从脚起,风从项入”。小雪时节,保暖工作要更加细致。
头要暖:头部是“诸阳之会”,外出戴帽,减少热量散失,降低风寒。
脚要暖:足部极易受寒,每晚用热水泡脚,按摩脚底涌泉穴,提升血液循环和睡眠质量。
背要暖: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主管一身之阳气。
关节要暖:膝、腰等关节部位也需重点防护,避免风寒湿邪入侵,引发旧疾。

06 运动时间要恰当
时间选择:选在阳光充足、气温较高的午后进行,避开寒冷的清晨和夜晚,以免受寒。
运动强度:宜选择和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走、瑜伽等,以身体感觉温暖、微微出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否则会导致阳气随汗液外泄,反而违背了冬“藏”的养生原则。

下一篇:李燕医生:肺结节能自愈消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