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大唐王朝历史时,人们常常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武则天能够篡位登基称帝?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软弱和无能。李治不仅个人能力平平,身体也一直虚弱,随着年纪增大,眼睛逐渐失明,几乎可以说是一位毫无作为、窝里横的皇帝。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位被誉为千古一帝、英雄般的统治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无能和懦弱的儿子——李治来继承皇位呢?答案可能就在李治身上独特的一个优势。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唐太宗的儿子们。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有不少王子才智出众,例如魏王李泰和蜀王李恪等。唐太宗曾明确表示,李泰的能力最像他自己,也是他最为宠爱的一位儿子。虽然其中一些王子同样有才华和智慧,但相对来说,李治显然是最软弱、最缺乏能力的那一位,看上去几乎不值得关注。那么,为什么唐太宗最终选择了李治呢?

归根结底,正是李治的懦弱和无能,成为了他成功的秘密武器。是的,李治的软弱正是他成为继承人的原因。这一点要从李世民的晚年谈起。李世民在年老时,常常深受噩梦困扰,他对自己曾经为了篡位而残忍杀害兄弟、囚禁父亲的所作所为感到深深的懊悔,常常梦见已故的哥哥李建成来向他索命,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愧疚。

因此,李世民在晚年有一个最大的愿望,那就是竭尽全力避免自己曾犯下的错误和报应落到儿子们身上。他深知,任何心胸狭窄、权欲强烈的皇子,很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互相残杀,争夺权位。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他认为,如果把那些有才华、有野心的儿子推上皇位,兄弟之间的争斗就难以避免。而历史上,无论是魏晋南北朝,还是前朝隋朝,都有过类似的例子。

当时,魏王李泰和蜀王李恪,都是备受瞩目的继承人,各自聚集了大量的支持者,甚至为了争夺皇位,不惜互相残害,这让李世民晚年时常心惊胆战。李世民无法想象,自己当年通过玄武门之变所铲除的政敌,竟可能会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再次上演。

最终,李世民在挑选继承人时,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他不看重儿子的能力,而是选择了最懦弱、最无能的李治。正是因为李治的软弱,才能有效地避免兄弟间的争斗。而李治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他是唐太宗的嫡长子,母亲是长孙皇后,这样立他为皇帝既符合立嫡制度,也能减少阻力。同时,尽管李治身体虚弱、能力平平,李世民认为他可以通过任命优秀的臣子来弥补这些不足。

因此,李世民去世后,李治顺利继位,成为唐高宗。在李治登基后,他对自己的兄弟们十分宽厚,竟没有一位遭到残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李世民未曾预料到的是,李治虽然没有亲自对兄弟动手,但他的皇后武则天却展现了极其心狠手辣的一面。最终,李治的后宫,武则天几乎将大唐李氏家族所有后嗣一一铲除,几乎无一幸免。这或许,也可以被看作是历史的某种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