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擦伤、割伤、烫伤甚至被宠物抓咬后,许多人会担心“伤口会不会感染”。事实上,伤口感染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延缓愈合,还可能引发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因此,正确识别、及时应对和科学预防,是保护自己免受风险的重要步骤。
一、伤口感染的信号:抓住早期变化最重要
伤口感染通常在受伤后2~5天出现,也可能根据体质和伤口情况提前或延后。最主要的局部表现包括伤口周围皮肤明显发红、红色范围逐渐扩大、触碰时疼痛加剧、局部温度升高、伤口渗液增多以及分泌物颜色明显变化。正常的液体通常为淡黄色,而感染后可能出现黏稠、黄绿色甚至带有臭味的脓性分泌物。如果伤口周围皮肤出现被脓液浸润、破损或黑色坏死组织,需要格外警惕。除了局部表现,感染较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乏力、心跳加快、精神倦怠等全身症状。儿童、老人、糖尿病患者和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反应更明显。如果伤口周围皮肤出现一条条沿着淋巴走向的红线,或触碰明显疼痛,这提示感染已沿淋巴扩散,是一种危险信号,应立即就医。
二、感染发生的原因:不是简单“脏了”那么简单
引发感染的致病微生物多为细菌,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有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当伤口处理不规范、换药不洁净、环境污染时,细菌容易侵入伤口并繁殖。免疫力低下会显著增加感染概率,营养不良或贫血者,新生组织生长速度减慢,伤口愈合周期被拉长,也更易感染。此外,手术伤口积存过多液体或血肿、缝线刺激导致炎症反应、外力牵扯导致皮缘裂开、湿热环境导致细菌滋生、泡温泉或游泳时水质不洁,也都可能加重感染风险。有些患者为了“干得快”擅自使用刺激性药物,如碘酒、酒精直接涂抹新鲜肉芽,这会造成二次损伤,使愈合更慢。
三、出现感染怎么办?四步应对别慌乱
当你发现伤口疑似感染时,请避免第一时间自行拆线、挤压脓液或抹偏方,因为这些习惯容易造成更深层感染甚至组织坏死。正确处理应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伤口的清洁与保护非常关键,可使用生理盐水轻轻清理分泌物,必要时使用医用敷料保持干燥和透气,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
第二,应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包括口服、静脉或外用抗生素,不可随意购买、滥用广谱药物,以免造成耐药。
第三,当有脓肿形成时,切开引流极为重要,这是控制感染的核心步骤,因为脓液密闭堆积会阻碍愈合,不引流抗生素很难发挥作用。
第四,对糖尿病患者必须同步严控血糖,否则伤口愈合速度会明显延迟。
四、预防永远是第一位:越早重视越安全
伤口感染最有效的策略就是预防。
第一,受伤后用清洁流动的水冲洗至少5分钟,以降低细菌量;被动物抓咬必须及时就医,不要自行处理。
第二,换药时必须使用无菌敷料,避免重复使用纱布,外出活动时应避免伤口暴露,防止灰尘附着。
第三,不要长期使用不透气的胶带勒紧伤口,否则局部湿热环境会导致细菌快速繁殖。
伤口感染不是“小问题”,处理不当可能迅速升级。掌握早期信号、了解感染原因、正确采取操作措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让伤口顺利愈合。任何不确定的情况都不要犹豫,及时咨询医生,科学处理比焦虑猜测更有价值。保护伤口,就是保护健康,从现在开始,用正确方式为身体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