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52岁的张阿姨感到上腹部间断性胀痛。起初总想着“忍忍就好”,可疼痛愈演愈烈,逐渐发展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短短几周体重骤降近20斤。
“疑似恶性”“多脏器受累”——诊断结果如一记重锤般砸在张阿姨一家心上。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都是“病灶复杂,无法治疗”的答复。张阿姨的病情持续恶化,未知的预后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15cm肿瘤“锁死”腹腔 手术如同“狭缝拆弹”
张阿姨日前来到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就诊。入院当天,腹部增强CT结果显示:肝肾间隙藏着约15cm×15cm×18cm的巨大软组织肿块,被多重要害结构紧紧包裹。
“这简直是‘狭缝拆弹’,一步都不能错!”肝胆外科王琳主任在术前讨论中讲到,手术的难点包括:一是空间极度受限,15cm的肿瘤几乎挤占腹腔关键操作区域,常规手术路径几乎失效,操作空间不足拳头大小;二是脏器与血管粘连风险极高,肿瘤长期侵犯导致与下腔静脉、肝血管、肾血管等重要结构粘连致密,就像胶水粘住的零件,分离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致命大出血;三是脏器功能保留难题,既要完整切除肿瘤及受侵组织,又要最大限度保护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一旦损伤,术后极可能出现器官衰竭。
为制定最优手术方案,团队多次召开病例讨论会,结合影像资料反复推演:优先从瘤体足侧沿着被推挤“薄如蝉翼”的腔静脉主干向头侧推进。若瘤体与第一肝门及肝脏脏面粘连致密、毫无间隙可入,则从腹侧劈开肝脏,以“翻书式”操作打开肝脏后,探究背后的门静脉及腔静脉主干——这意味着手术将额外增加肝部分切除的高难度操作,对术者的解剖把控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4小时手术 生死线上的“精准攻坚”
手术由肝胆外科于恒超副教授实施,金亮医生等担任助手,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拆弹行动”拉开序幕。
当手术切口缓缓打开,现场情况比术前规划更为严峻——肿瘤与下腔静脉、肝脏、肾血管的粘连程度远超预期,视野内遍布“雷区”,狭小的操作空间内,每一次器械移动都需极致谨慎。更为棘手的是,张阿姨身高150cm、体重不足50kg,身体耐受大出血的能力极差。“一旦重要血管破裂,狭小空间内根本无法快速止血,患者可能下不了手术台。”于恒超副教授凭借多年临床经验临危决断:“先主动控制大血管,再切除肿瘤!”

手术团队立即响应,小心翼翼游离出被推挤致密的左右三角韧带,使肝脏及瘤体向足侧微小移动,这个动作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稍有偏差就可能碰破血管。最终,团队成功游离并悬吊起肝上-下腔静脉与肝下-下腔静脉,这一操作如同给“炸弹”的引线装上“保险”,一旦术中发生大出血,可立即收紧悬吊带快速止血,将致命风险牢牢掌控在手中。
接下来的手术,成了考验耐力与精度的“攻坚战”。手术团队屏住呼吸,在狭窄的视野里小心翼翼地分离、结扎,逐一离断供应肿瘤的血管和致密的粘连组织。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毫米,每一次结扎都力求稳妥,手术过程如履薄冰,手术室里只有器械轻微的碰撞声和医护人员的呼吸声。
历经4小时35分钟,手术终获成功。重达五斤的肿瘤连同受侵的右肾被原位整块完整切除,所有重要血管及周边脏器均完好无损,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实现脏器功能的最大化保留。术后,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张阿姨恢复迅速,一周便顺利出院。
张阿姨术后1月复查显示,身体状况良好,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医院组织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MDT会诊,为其制定详尽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瑞 图/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