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的小花园里,每天清晨都能看到一群精神矍铄的老人。其中,72岁的陈大爷格外引人注目。陈大爷曾经是个老病号,患有高血压多年,血压一直控制得不太理想,还时常感到头晕目眩。
另外,他的腿脚也不利索,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关节还隐隐作痛,上下楼梯更是困难重重,每次都得扶着扶手,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儿女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可效果都不太明显。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大爷在社区的健康讲座上听到了关于踮脚锻炼的介绍。讲座中的医生说,踮脚这种简单的动作,对老人的身体有诸多好处。陈大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了他的踮脚之旅。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来到小花园,找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地踮起脚尖。
一开始,他只能踮起一点点,没几秒就坚持不住了,还差点摔倒。但他没有放弃,一点点地增加踮脚的时间和次数。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陈大爷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血压逐渐稳定了下来,头晕的症状也减轻了很多。
而且,腿脚变得更有力气了,走路不再气喘吁吁,关节疼痛也缓解了不少。现在,他不仅能轻松地上下楼梯,还能和老伙伴们一起在小花园里散步聊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那么,经常踮脚的老人,身体究竟会出现哪6大变化呢?
01
经常踮脚
老人身体的6大积极变化
(一)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老人的血管弹性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下肢血液循环容易不畅,导致腿部发凉、麻木,甚至引发静脉曲张。踮脚时,小腿肌肉收缩和舒张,就像一个“血液泵”,能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增加血液循环速度和流量。经常踮脚的老人,双脚会逐渐温暖,腿部麻木感减轻,长期坚持还能预防和改善静脉曲张。
(二)增强腿部肌肉力量
人老腿先衰,腿部肌肉力量减弱会影响老人行动和生活质量。踮脚主要锻炼小腿后侧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以及脚踝周围肌肉群。反复踮脚和放下能刺激这些肌肉,使其得到锻炼和强化。经常踮脚的老人,腿部肌肉会更紧实有力,走路更稳健,爬楼梯也不再吃力。
(三)提高身体平衡能力
老人摔倒后果严重,良好平衡能力是预防摔倒的关键。踮脚时身体需保持平衡,会调动多个部位肌肉和神经协同工作,从而锻炼和提高身体平衡能力。
经常踮脚的老人,在行走、转身等日常活动中能更好控制身体,减少摔倒风险。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踮脚锻炼的老人,平衡能力比不锻炼的老人有明显提高。
(四)促进肾脏健康
中医认为,脚与肾脏联系密切,脚底分布着许多与肾脏相关的穴位,如涌泉穴。踮脚能刺激这些穴位,滋养肾脏、促进肾脏血液循环。肾脏是重要排泄器官,负责过滤废物和毒素、维持水盐平衡。经常踮脚的老人,肾脏功能可能得到改善,表现为精力更充沛、腰膝酸软等症状减轻。
(五)缓解关节疼痛
很多老人受关节疼痛困扰,尤其是膝关节和踝关节。踮脚是低强度运动,不会给关节带来过大压力,还能促进关节周围血液循环,为关节提供充足营养和氧气,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对于患有轻度关节炎的老人,经常踮脚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六)改善心情,减轻压力
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快乐激素”能改善心情、减轻压力和焦虑感。踮脚虽简单,但同样有此效果。经常踮脚的老人,锻炼时能放松身心,忘却烦恼和压力。看到身体因坚持锻炼变好,还会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提升心情愉悦度。
02
如何正确进行踮脚锻炼?
(一)选择合适场地
老人进行踮脚锻炼时,要选择平坦、干燥、安全的场地,如室内木地板、室外平坦的草地或塑胶跑道等。避免在坑洼不平、湿滑或有障碍物的地方锻炼,以防摔倒受伤。
(二)做好准备活动
锻炼前,老人要先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如转动脚踝、活动膝关节、伸展腿部肌肉等,让身体各部位逐渐进入运动状态,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三)掌握正确姿势
双脚与肩同宽,自然站立,双手可自然下垂或放在身体两侧,保持身体平衡。然后慢慢抬起脚跟,尽量向上踮起脚尖,感受小腿后侧肌肉的收缩,在最高点停留2 - 3秒,再缓慢放下脚跟,回到起始位置。重复这个过程,每次锻炼可进行3 - 5组,每组10 - 15次。
(四)控制锻炼强度
老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合理控制锻炼强度。刚开始锻炼时,不要过于追求次数和组数,可逐渐增加。如果在锻炼过程中感到身体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