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俩小时,啥也不干就瞎待着,能少将近一半的抑郁风险?说实话,我头回看着这说法的时候,手里的保温杯都顿了一下。
前阵子跟我那程序员表弟吃饭,这小子以前可是出了名的“卷王”,咖啡杯里泡枸杞,键盘敲得比谁都响。结果那天见着,黑眼圈淡了不少,说话都慢悠悠的。我还纳闷呢,问他是不是换了轻松的工作。他嚼着菜摇头,说就是每天下班留俩小时“发呆时间”,不看手机不回消息,就搁阳台坐着。
一开始我还笑他,这不是摸鱼吗?他倒急了,说你可别小看这俩小时。以前他下班就刷手机,刷到半夜脑子还嗡嗡的,白天上班没精神,看啥都烦。后来听同事说有个研究说无目的空闲能降抑郁风险,抱着试试的心态,每天强迫自己坐够俩小时。
你别说,这事儿还真有点门道。我那表弟说,刚开始坐不住,五分钟就想摸手机,后来慢慢能静下心了。有时候看看楼下的树,叶子黄了又绿,有时候听听邻居家小孩哭,反而觉得挺踏实。有回他就盯着窗台上的多肉看,看了四十多分钟,突然想通了之前卡了好久的代码逻辑。
我后来也琢磨着试试。第一天就翻车了,刚坐十分钟,领导群里发消息,我条件反射就点开了。等反应过来,半小时过去了。第二天学乖了,把手机放另一个房间,坐在沙发上没一会儿就开始犯困,迷迷糊糊睡了四十分钟,醒了之后居然觉得浑身轻松。
之前总听人说“发呆有益”,我还以为是哄人的。直到上周跟小区里的张阿姨聊天,她退休前是老师,说以前带毕业班,压力大得掉头发,后来每天午休留二十分钟趴在桌上发呆,居然慢慢缓过来了。“不是让你想事儿,”张阿姨拍着我的手说,“就是让脑子空着,跟给花浇水似的,得让它歇口气。”
真的,现在人好像都怕“闲”。地铁上人人刷手机,吃饭的时候也得看剧,仿佛空下来一秒就是浪费。我有个朋友更夸张,连蹲厕所都要听知识 podcast,说要“利用碎片时间”。结果呢?上个月体检,医生说他焦虑值偏高,让他多休息。
不过这俩小时也不是瞎熬。我表弟总结了个小窍门,别刻意找“安静环境”,就利用家里最普通的地方就行。他有时候就在厨房门口坐着,听着抽油烟机的声音都能放空。还有就是别逼自己“必须放松”,想挠痒就挠痒,想喝水就喝水,怎么舒服怎么来。
有回我发呆的时候,突然想起小时候暑假,躺在凉席上看天花板,看一下午都不腻。那时候哪知道什么抑郁风险啊,就是单纯的闲。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开心,可能就是因为有大把这样的“无用时间”。
也有人问我,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哪来俩小时?其实真挤挤都有。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别忙着做早餐,先坐会儿;晚上少刷一集剧,把时间腾出来。我试过把这俩小时拆成两段,中午四十分钟,晚上八十分钟,感觉也挺好。
刚开始可能觉得别扭,总想着“还有事没做”。但坚持一周你就会发现,脑子没那么沉了,以前觉得头疼的事儿,说不定发呆的时候就有了头绪。就像我表弟说的,不是要你啥也不干,是让你“别逼着自己干”。
至于那41%的数字,我没去查具体是哪个研究来的。但说真的,不用纠结这个数准不准。你就试试每天留俩小时,不赶时间不追进度,就当给自己的脑子放个假。反正我试了一个月,以前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毛病,真的好多了。
你要是今天有空,不如就从十分钟开始试试。就坐在那儿,啥也别想,看看窗外的云,听听周围的声音。说不定你会发现,这种“浪费时间”的感觉,其实挺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