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作为冬季的开端,标志着自然界阳气潜藏、阴气渐盛。中医理论认为,此时人体进入“封藏”阶段,脏腑功能随季节更替发生微妙变化。而五脏中,肝与目的关系尤为紧密——《黄帝内经》明确提出“肝开窍于目”,肝血充足则目明视清,肝气失调则目疾丛生。因此,立冬时节养生应顺应“封藏”之理,调养肝目,科学养护便可事半功倍。

一、立冬气候与肝目健康的深层关联
1.寒邪侵袭:肝血运行的“隐形杀手”
冬季寒邪易通过体表侵入人体,导致经络凝滞、气血不畅。肝主疏泄,负责调畅全身气机,寒邪阻滞肝经会直接影响肝血对眼部的濡养。临床常见症状包括:晨起时眼睑浮肿、视物模糊加重,或长时间用眼后出现眼球胀痛。
2.阳气内藏:肝目养护的“能量储备期”
立冬后人体阳气逐渐收敛于内,为来年春季生发积蓄能量。此时若通过饮食调养、穴位按摩等方式,可增强肝脏的藏血功能,使眼部获得更充足的营养支持。

二、中医视角下的眼病解析
1.肝肾阴虚:干眼症的“元凶”
此类患者常表现为眼干涩、畏光、频繁眨眼,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中医认为“肾为肝之母”,肾精不足导致肝血亏虚,泪液生成减少。
2.肝郁气滞:视疲劳的“催化剂”
用眼过度易导致肝气郁结,表现为眼胀、头痛、眼眶酸涩,伴情绪烦躁、失眠多梦。
3.痰湿阻络: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温床”
老年人冬季饮食肥甘厚味易生痰湿,痰浊上蒙清窍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三、立冬时节养护方案
1.饮食调养:五色与五脏对应的中医智慧
黑色入肾以养肝:黑芝麻含亚油酸、维生素E,可促进肝细胞修复。建议每日食用20克黑芝麻糊。
黄色入脾以养目:南瓜富含β-胡萝卜素,经人体转化为维生素A后,可增强角膜上皮细胞抵抗力。建议每周食用3次南瓜粥。
青色入肝以明目:菠菜含叶黄素、玉米黄质,能过滤蓝光保护视网膜。冬季清炒菠菜时加入少量枸杞,协同增效。
2.穴位按摩:指尖上的护眼术
熨目:搓热双手,用掌心温熨双眼30秒,重复数次。能温通眼部气血。
按揉睛明穴(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用拇指和食指掐按,有酸胀感为宜,能缓解疲劳。
按压四白穴(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按之能改善眼部血液循环。
刮拭眉弓(攒竹穴至丝竹空穴):用指节从眉头沿眉骨刮向眉梢,能放松眼周肌肉。
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肝经原穴,能疏肝泻火,引火下行。
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肾经原穴,能滋补肾阴,从根源上滋养眼睛。

3.起居有常:顺应天时的“睡眠法”
《黄帝内经》教导我们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保证睡眠:夜晚属阴,是身体修复和血液归肝的时段。高质量的睡眠是最好的“养肝血”方法。尽量在晚上11点前(子时,胆经当令,胆与肝相表里)入睡,让肝脏得以充分休息和解毒。
避免过度出汗:冬季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会使阳气外泄,违背“冬藏”原则。建议选择太极、八段锦、散步等温和运动,以微微发热为度。

4.调畅情志:疏肝解郁的“开心钥”
“肝在志为怒”,情绪波动,尤其是烦躁易怒,最易损伤肝血,导致肝火上炎而目赤。冬季万物萧条,人也容易情绪低落。此时应多晒太阳,听舒缓音乐,与亲友交流,保持内心平和宁静,让肝气条达,气血和顺。
四、养护误区与科学纠正
误区1:冬季进补越猛越好
过量食用羊肉、鹿茸等温补食物易致肝火上炎,引发眼红、眼痛。正确做法是“平补为主”,如选用山药、莲子等性平食材。
误区2:眼干就滴人工泪液
人工泪液虽然可以一时缓解眼干,但长期依赖可能会破坏泪膜稳定性。中医建议先通过“望目诊病”判断证型,再服用对证的药物,如肝肾阴虚者服杞菊地黄丸,肝郁气滞者用逍遥散等,中西医结合干预,改善症状。
误区3:冬季不需要防晒
紫外线强度与季节无关,雪地反射光甚至有可能导致光损伤性角膜炎。外出时应佩戴含UV400防护的太阳镜。
立冬时节期间通过饮食、穴位、起居、情志等中医综合疗法,不仅能缓解当前眼疾,更能为全年视力健康打下基础。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让我们顺应天时,以中医智慧守护心灵之窗。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圆翳內障科简介
圆翳內障科(眼外科、白内障科)由眼科国医大师—唐由之教授创建,以快速、无痛、微创手术为特色,优势病种为各种类型白内障的诊治。
诊疗特色: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及用眼需求,精心设计解决患者存在的近视、远视、散光问题,满足白内障术后看远、中、近全程视力的要求;对各种儿童、复杂白内障、人工晶体脱位的治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患者可选择门诊/日间/住院进行白内障手术,术程只需10分钟,门诊、日间手术后即可回家。科室兼顾各种类型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视网膜病的诊治,采用先进、微创的治疗方式,联合中医药综合调理摒除病根,疗效好、满意度高,经过二十年的积累,科室已成功手术超过十二万例。
撰稿:刘红红
编辑:朱若维
排版:王文昭
审核:张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