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危重杀手”,不仅给患者带来剧烈腹痛,更会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在这场生死较量中,营养支持不仅是维持生命的需要,更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而言,肠内营养究竟应该早开始还是晚开始?这不仅是患者家属关心的实际问题,也是医学界长期探讨的重要课题。
为何营养支持如此关键?
重症胰腺炎患者处于极度高代谢状态,相当于身体一直在“熊熊燃烧”,能量消耗急剧增加,蛋白质分解加速。若不及时提供营养支持,短短数日内就可能出现严重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创口愈合迟缓,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营养支持不是简单的“喂饭”,而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肠内营养的独特优势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等途径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消化道的方法。与静脉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保护肠道屏障: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长期缺乏食物刺激会导致肠道黏膜萎缩,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更容易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性感染。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道黏膜完整性,减少细菌易位。
调节炎症反应:适当的肠内营养可以调节全身炎症反应,避免炎症过度激活。
减少并发症:研究显示,肠内营养相比全静脉营养能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和减少手术干预需要。
更符合生理:肠内营养利用肠道天然吸收功能,避免了静脉营养可能导致的肝脏损害、代谢紊乱等并发症。
经济实惠:肠内营养的成本显著低于静脉营养,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早喂还是晚喂?证据说话
“早”究竟多早?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在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通常入院后24~72小时内),就应开始尝试肠内营养。多项高质量临床研究显示,早期肠内营养(入院48小时内开始)与延迟肠内营养相比,能够:显著降低感染并发症;减少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
2018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和2020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均推荐,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在入院后48小时内启动肠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也得到证实。传统担忧是怕营养刺激可能加重胰腺炎症,但实际上,通过合适的输注途径和速度,这种风险很小。特别是通过鼻空肠管(将导管末端放置到十二指肠以下)进行喂养,几乎不刺激胰腺分泌。
如何实施早期肠内营养?
途径选择:首选鼻空肠管,因为导管末端越过十二指肠,最大限度减少对胰腺分泌的刺激。若暂时无法放置空肠管,也可尝试鼻胃管,但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耐受情况。
营养配方:开始时选择低脂、要素型或半要素型配方,更容易消化吸收。随着病情改善,可逐步过渡到整蛋白配方。
输注速度:遵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原则。通常从20~30毫升/小时开始,如耐受良好,每8~12小时增加10~20毫升/小时,直至达到目标喂养量。
耐受性监测:密切观察患者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情况,监测胃潴留量。如胃潴留量超过200-250毫升,应暂停或减慢输注速度。
目标热量:初期不必追求全量喂养,可在3~5天内逐渐达到目标能量需求(通常25~30千卡/公斤/天)。
什么情况下需推迟肠内营养?
虽然推荐早期肠内营养,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立即开始。以下情况可能需要暂缓或调整方案,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大量升压药维持血压;肠梗阻症状明显;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消化道出血;难以控制的呕吐或腹泻。
即使存在这些情况,也应在障碍解除后尽早尝试肠内营养,而非完全依赖静脉营养。
每位患者都是独特的,具体营养方案需要医疗团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但毫无疑问,早期肠内营养已经成为重症胰腺炎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患者度过危难时期的重要支持手段。当亲人罹患重症胰腺炎时,家属可以与医疗团队积极沟通,了解营养支持方案,共同为患者提供最适宜的治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