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枫湾APP:TheBodyPro消息,最近发表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病毒得到抑制的HIV患者,转用长效注射型卡博特韦/利匹韦林(CAB/RPV,2个月注射1次)后治疗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转换治疗时是否有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
之前,很多临床医生担心,在没有可靠耐药数据的情况下,切换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可能存在风险。
研究方法
RELATIVITY是西班牙一项全国性、多中心(58家临床中心)、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队列研究。研究人员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以评估在病毒学得到抑制的HIV成人患者中,长效注射型(LAI)CAB/RP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该分析评估了基因型检测对LAI CAB/RPV治疗的实际影响。研究根据转换治疗前是否有基因型耐药检测数据,将3146名参与者分为“有基因型数据组”和“无基因型数据组”。其中:
无基因型数据组:1682人(约53.5%),中位随访时间为13.3个月(四分位距8.6-18.9);
有基因型数据组:1464人(约46.5%),中位随访时间为14.9个月(四分位距9.0-19.2)(P = 0.003)。
评估的结局指标包括:病毒抑制维持情况、病毒学失败率、治疗中断率、免疫学结局、注射方案依从性以及体重指数(BMI)变化。
研究发现,在23个月的随访期间:
·两组均保持了高水平的持续病毒学抑制(>93%),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永久中断治疗率也相似:“无基因型数据组”为6.1%,“有基因型数据组”为6.6%(P = 0.804)。
·病毒学失败率均非常低且相似:“无基因型数据组”为0.5%,“有基因型数据组”为0.8%(P = 0.476)。在出现病毒学失败的20人中,“无基因型数据组”有8人,“有基因型数据组”有12人;在恢复口服ART后,两组分别有4人和8人又达到了病毒载量不可检测的水平。
·在注射方案依从性和BMI变化方面,两组也都相当。
专家解读:
医学博士、哲学博士Benjamin Young表示,对于已稳定抑制病毒的HIV患者,换用长效CAB/RPV前不必等待基因型结果;若后续出现失败,再补做耐药检测并调整口服方案即可。这简化了临床流程,也降低了换药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