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里,医生们总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患者因吃饭时突然“卡喉”而匆忙就诊,医学上称之为“食管食物嵌塞”。大多数人以为这不过是普通的吞咽问题,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种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慢性病——嗜酸性食管炎(EoE)。
是什么:一次“卡喉”,可能是慢性病的信号
嗜酸性食管炎是一种慢性且逐渐加重的炎症性疾病,其病因涉及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在食管内堆积,引发食管炎症。典型症状包括吞咽困难、胸口发紧甚至食管堵塞。根据研究,这种疾病的诊断通常延迟数年,甚至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需要等待长达十年才能确诊。这种延误不仅让患者长期饱受困扰,还可能导致食管纤维化等不可逆的损伤。
为什么:诊断为何常常被忽视
尽管医学指南明确指出,当患者因食管食物嵌塞进行内镜检查时,医生应采集食管活检以确认是否存在嗜酸性食管炎,但现实中,诊断却往往被忽视。一项覆盖2566名患者的研究显示,仅19%的患者在急诊室接受了食管活检,而其中近一半最终被确诊为嗜酸性食管炎。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未接受活检的患者中,仅7%在一年内进行了后续检查,其余患者中有41%甚至完全失访。
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有多个原因。一方面,急诊环境下医生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患者的急性问题,而非进行详细的诊断;另一方面,患者往往在急诊后返回异地,后续诊疗难以跟进。此外,公众对嗜酸性食管炎的认知不足,也导致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忽视进一步检查。
怎么办:如何抓住诊断的关键时机
那么,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该如何提高嗜酸性食管炎的诊断率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嗜酸性食管炎的诊断延误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病情。通过提高公众认知、加强急诊诊疗规范以及完善随访机制,我们可以帮助更多患者尽早确诊,避免长期受困于这一隐匿的慢性病。
注: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